前几天参加了袁老师的一次关于存在的哲学问题线下分享会,哲学的问题确实很烧脑,但是对于喜欢思考的我来说,还是坚持听完了,袁老师从古到今的阐述了一些哲学代表人物对存在的思考,从水到火到上帝到人,一一阐述了这些名家的思维逻辑,构建了一部简短的以存在作为思考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有灵,世界起源于水,理解为所有灵长类的生物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会死亡,赫拉克利特却认为万物流变,世界起源于火,火让一切物质流动变化,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有最小的单位:原子(这里的原子跟现在的物理学原子不同含义,这里特指最小单元),巴门尼德认为能被思维者即能存在者,世界不变。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历史上最高成就,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们是师徒三辈,柏拉图认为世界有两类存在,一种是可以被感知的具体的个别事物,一类是不可感知,却能被理性思考的统一的理念,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而上学“研究者自身以及出于他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万事万物都有其目的,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组成的。这里的形式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
罗马时代,出现了很多大帝,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君士坦丁大帝,建立了悠久历史的王朝,这中间人们关于存在的来源都是上帝,上帝造就了一切,人人不能质疑上帝的存在,那个时候教会是上帝的凡间的代言人,权利至上,亚里士多德说,世上万事万物都要有另一个事物作为他的原因,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原因,教父们说,没错,这个原因就是上帝,认为存在的实物都是上帝创造。到后来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上帝就被杀死了,人们觉得不应该去相信上帝,因为人们慢慢发现上帝解决不了他自己的问题,更加应该关注人本身,人本身可以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尼采说上帝死了,我们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世界,人类不是渴望快乐和有用的东西,也不是渴望摆脱某种东西的自由,而是渴望实现自己的自由。渴望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采取了权力意志的形式,但是这里的权力并不是征服他人的权力,而是征服自己的权力,权力意志也表现为一种追求知识的意志,即一种引导我们组织混沌,把握和改变我们环境的本能。人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是什么,而在于我们能够成为什么,但是,为了向超人进化,我们必须根除所有人性的,太人性的东西,这里的人性有点类似于动物的本能,人是有动物性和理性两面的。
克尔凯郭尔:他看来人的生存活动主要不是认识的普遍的客观真理,而是体验和选择个人的生活和命运。只有关注和关心个人,这个理论才具有真理性,克尔凯郭尔为“存在”这两个字,揭示了新的意义,让我们的思考的视角开始转变,把人的生活当作一种在每个刹那之间抉择,选择成为自己的过程,克尔凯郭儿把“存在”概念从名词变为动词。凸显出“自由抉择”的内涵。然而他也认为,尽管在宇宙万物中,唯有人有资格使用“存在”二字,但很少人真正去使用。他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也有选择的责任。有些人随波逐流的活着,拒绝作出自己的选择,那种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叫真正的活着。
海德格尔:从存在者出发追问存在的意义,需要一个探索存在意义的主体,就只有人才可以实现,传统本体论在追问“存在是什么?”把对存在的探讨变成对“存在者”的追问。变成追问“最高的”或最基本的存在者,不是探讨存在与不存在的关系,而是探讨最要存在者如何产生一切其他存在者,陷入众说纷纭,演变为“本源论”。人们混淆了存在和存在物,把存在者当成了存在进行研究,而对存在本身却没有作出研究。从而没有抓住存在这一根本,因此传统的本体论是无根的本体论。他说:一切存在者首先的在场性,意义只有和存在者相联系才能表现出来。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从存在者出发追问存在的意义,即从存在的角度来追问存在的根据,追问存在着如何显示存在,这样的发文方式才说本体论中的发问方式。
存在主义就是要我们直接面对以及承担人生中的各种狂风暴雨,它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与生俱来的愿望,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