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为你好”的关系,让人窒息

“为你好”的关系,让人窒息

作者: 心理突破与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2-06-12 16:14 被阅读0次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曾说过: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

    感情的建立,需要日积月累地沉淀;可它的崩塌,却在眨眼之间。

    我们常常会高估,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也常常会高估一段感情的稳固,有时候,走得越近的感情,可能也就越脆弱。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及清晰的界限。

    只有这样,这段感情才能走得长远,彼此才能久处不厌。

    01.“为你好”的感情 ,让人窒息

    “你怎么就不听话呢,我说这么多还不是为你好?”

    “别嫌我说话难听,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每当我们与父母、长辈们的意见不合时,他们总是搬出这两句话,以引发我们的愧疚感,最终迫使我们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

    虽然这其中确实有“为你好”的成分存在,可更多的却是“为他们自己好”。

    在我们家整个大家庭中,小叔算是长辈们之间识字最多、学历最高的人了。

    他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数十年,才有了自己的两家连锁饭店,收入不算太多,但也是我们普通家庭所望尘莫及的一个数字了。

    他有一个癖好,喜欢炒股,可家里人总是反对,每逢节假日亲戚们聚在一起时,大家都会趁机唠叨几句。

    有一次,小叔跟我无意间聊起了股市最近的行情,被大伯听到后,粗鲁地打断了我们之间的对话。

    大伯说:“股票都是骗人的,那电视报纸上,经常报道因为炒股失败就跳楼自杀的人,太多了,别听你小叔瞎说。

    三啊(小叔的小名),听说今年生意很不好做,有时间多想想怎么挣钱,别浪费时间在那股票上了。”

    大伯说完后,很多长辈都跟着附和:

    “三啊,咱大哥说的对,听大哥的准没错。”大姑说道;

    “平时你大哥最疼你了,他说这么多都是为了你好。”奶奶慢条斯理地说着。

    小叔听完后,一句话都没说。

    后来我才知道,爷爷奶奶靠小叔养老;大伯家儿子上大学的费用,由小叔来承担;大姑家修房子的事,小叔出了一半以上的资金来支持。

    原来,大家对小叔的所有“关心”,更多的是为了他们自己。

    虽然大家同为一家人,可并不意味着,大家会是同一路人。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亲戚长辈都是自私自利的。

    可如果一味地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观念和想法,这就不是一种“爱”了,而是一种捆绑,一种束缚,一种毫无空间感的窒息。

    因为真正的关心是“只要你好”,真正的爱是“只愿你开心”。

    那些打着“为你好”的名义,随意干涉别人的选择,并严厉要求别人按照他们的意愿而活的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自利的人。

    02.  靠“交换”得来的友谊 ,让人疲惫

    网络上曾经有句话,是这样形容友谊的:

    “和一个人做100件好事,都不如和他做1件坏事建立的友谊关系要快得多。”

    小时候的“铁哥们”、“真闺蜜”之间,除了相同爱好的吸引之外,还有一个维系友谊的,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共同的秘密”。

    比如,小明知道小花偷偷喜欢着班里的某个男生,他把这个秘密告诉给了小辉,于是靠着这个秘密,小明和小辉成为了好朋友;

    小张和小王一起偷过别人家的一只鸡,这件“坏事”就成了他们友谊的稳固剂……

    似乎那个秘密、那件坏事,就像强力胶一样,把两个人的命运紧紧黏在了一起。

    逐渐地,我们越来越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甚至还把它作为判断「是否把自己当朋友」的标准。

    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聊天内容:

    听说你恋爱了,对方是谁啊,在哪里上班啊,如果你不告诉我,就没把我当真心朋友;

    诶,你跳槽去私企了,工资怎么样啊,咱俩关系这么铁,你也不提前跟我说一声;

    听说你俩昨晚吵得很凶,还动手了,是因为什么啊,跟我说说呗,我有什么事可都是第一时间跟你说的……

    这些,除了能满足我们无限的好奇心外,还能让我们从别人的反馈中得到一丝心理慰藉:原来ta过得不如我好。

    可“交换”来的友谊,又能维持多久呢?

    长大后,工作、生活、家庭、子女挤满了我们整个人生,我们越来越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维系友谊,结识新朋友。

    因此,和好友每一次相处时的感受,就显得格外重要。

    知乎上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朋友相处,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有个知友这样答道:

    “大概就是,每次见面,都能让彼此感到非常舒服,也非常放松。”

    我很认同这位知友的观点。

    工作和学习上的过度消耗,已经让我们筋疲力尽了,能摘掉面具跟三五个好友,谈谈天,聊聊地,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我们可以一起吹牛、侃大山、聊热播的电影、聊人生的规划,但对于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时,如果对方避而不答,或者转移话题,最好不要再继续追问了。

    因为忍耐是有限度的,而感情,更是经不起你步步紧逼的消耗。

    留点空间给对方,留点隐私给彼此,这样的友谊才更加真实,也才能走得更远。

    03.“喋喋不休”的倾诉,让人生厌

    一次,和两年未见的好友小静,约着一起吃了顿饭,她见到我很是兴奋,我的心情也非常的激动。

    吃饭间,小静跟我聊起了她的工作、家庭、老公、孩子,以及与婆婆闹矛盾的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似乎她想借用这短短的吃饭时间,把这两年积压在心里的不快、郁闷、无奈通通倾泄干净。

    每当我想开口时,她总是用“你先听我把话说完”来堵住我想表达的意愿,渐渐地,我选择了沉默,并洗耳恭听她的“人生感悟”。

    这还不算,自从那次吃完饭后,她总是连着十几条的语音消息给我发,而且每个都是60s。

    刚开始我还会耐心地开导她,发现没效果后,我也就很少回她的消息了。

    后来,我们俩就再也没联系了。

    不是因为她“话痨”的毛病,而是我觉得,在这段友谊中,她很少会顾及到我的感受,而且总是一味地把我,当做倾泻情绪垃圾的废料桶。

    在一段交流中,似乎很多人都喜欢做“倾诉者”,却很少会有人愿意当个“倾听者”。

    是啊,倾诉者永远是主角,而且还随时掌控着话语的主导权。

    可倾听者不仅得压抑自己的表达欲,而且还得时刻保持着共情,理解与宽慰。

    与前者相比,后者实在太累了。

    可长此以往,不适、厌烦、疲惫的感觉会逐渐吞噬掉倾听者的耐心,与此同时,也会慢慢消耗掉他们对这段感情的信心。

    其实一段舒适且长久的沟通,一定是有来有往,双方共同参与的。

    你倾听我的诉说,我回应你的需求,大家各自表达,又互相倾听。

    人为什么会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呢?

    那是因为,倾听,比倾诉更重要。

    最后呢,我想说,恰如其分的距离,适可而止的关心,不仅能让一段关系更长久,而且双方还可以更好地做自己。

    就像周国平老师说的:

    “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空洞无物。”

    儿时,我们渴望陪伴;

    长大后,我们不抗拒亲近,但也渴望空间和自由。

    这才是一个年轻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你好”的关系,让人窒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gg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