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乡问:你好,想请教一下,你家孩子住校还是走读?早上几点起来给孩子做早饭?
我一听,乖乖类,跟查户口一样呢,听着可吓人。以前我也有这特点,说话不直说,拐着弯,费半天口舌,别人还不知道我要弄啥类,我还着急了,怪对方不理解自己。
我说:“老乡,咱想解决啥问题?”
老乡说:“想让(初中的)孩子多吃点早饭。孩子早上要么不吃,要么吃一点儿,就那小身板哪能撑到中午呀,今天早上又没吃饭走了,我都想哭。”
我说:“可以哭呀,哭一会儿咱接着说。”
解决孩子吃早餐的问题,三点。
第一,要有界限感。吃早饭到底谁的事儿?孩子的事。孩子的事就交给孩子。孩子不吃,咱非得让吃,这不就对抗了吗?天天早上一睁眼儿,如临大敌,孩子不吃早餐咋弄呀?恐惧、焦虑导致我们不停地叨叨叨。可能孩子还想吃点,听到我们散发的控制他、想让他多吃的包子味,一气之下孩子扭头真的一点不吃就走了。
需要我自我披露的时候,我自然会爆料。我儿子小学的时候早餐也不好好吃,天天早上吃饭都得来场战争,弄得可不愉快,最终孩子依然如故的不吃或少吃。后来听到一句话说孩子一天不吃饭也饿不死。我决定放手一搏。孩子就保持现状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天天吃早餐了。跟孩子闲聊得知,有一次,上了两节课孩子就饿了,结果还有两节课。最后饿得全身冒汗、虚脱的感觉。孩子说:“我得吃早餐,那种感觉太难受了。”所以咱要弄清边界,谁的事谁操心。
第二,角色归位,早餐做丰盛一点。有个叫利利的朋友,她听贾校长的建议爱孩子就先从给孩子做早餐开始。天天早上用心做早餐,做的那早餐,色香味俱全,闹得我都天天想上她家吃早餐。
孩子小学的时候,我偶尔也会起早给孩子做一顿丰盛的早餐,早餐丰盛了,这个吃一点,那个尝一口,不知不觉孩子就吃得多了。我们无法改变孩子这个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人所在的环境。吃早餐的氛围,早餐的花样,甚至餐盘儿。就像利利家的餐盘看着都可有特色,真想上去啃一口。我儿子上初中之后基本住校了,偶尔没住校,孩子吃啥做啥。早餐没有像小学那样那么多花样了,但每次孩子吃得都很多。
第三,修复亲子关系。关系好了,一切都没关系。早餐都让咱担心、委屈得哭一场,这暴露个啥问题?亲子关系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早餐要成为亲子关系的润滑剂,而不是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导火索。管住自己的嘴,做好自己角色该做的,端上一份凝聚着满满母爱的早餐。孩子吃不吃是孩子的事,做不做、做得好不好是咱的事。慈母多败儿,让孩子体验到饿的感觉也不是一件坏事,狠狠地饿上一顿,说不定就会有反转。
孩子是不同阶段的孩子,更是不同阶段大集合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学会面对孩子不同阶段的问题。我们要把这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解决之后的经验迁移到孩子下一个阶段的问题中去。所以,咱们做家长的要长期关注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
从今天起,遇到孩子的任何问题,绝不盲目焦虑、难受,更不能盲目否认自己——我们带着历史来到当下,带着当下的历程走向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