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成长励志IOD自我通识教育
09. “得到APP”是通识教育荒漠里的海市蜃楼,永远撑不起一座

09. “得到APP”是通识教育荒漠里的海市蜃楼,永远撑不起一座

作者: 马用雷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18:02 被阅读1次
    近年微信热门文章和抖音热门视频中,不乏看到越来越多明智有见地的妈妈,说着同样道理的话:“孩子,平凡不怕,我怕你无知;辛苦不怕,我怕你无能;独特不怕,我怕你无趣;失败不怕,我怕你无望。”而不让这些害怕成真的唯一途径,就是“好好读书”。所以,请原谅妈妈,也许你不吃一顿饭,我不会苦苦逼你,因为没关系,饿不死;但妈妈必须逼你好好读书,没有商量的余地。更有代表性的一段话,你肯定看过,就是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一段话曾疯传网络:《孩子,你为什么要好好读书?》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孩子,我为什么要你那么拼命读书?因为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美好事情等着你去发现。”



    一、“读书三问”: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

    注意:简单 3 个字的不同组合,就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 8 个字一样,几乎地球人都知道,但少有人提及每一个组合究竟什么意思,以及是否包含如上先后顺序。我相信,最简单的话往往最有力量。如果真的懂了,而且做到了,那它就是金句良言,否则就是一堆废话。

    至于为什么我要这么排序?是因为一个相对循环上升的学习过程,一般都是从输入(阅读)开始,通过输出(笔记)积累和思考的连接交融,形成更加系统、对外可评价、对内可反馈和激励的实践活动(ToDo),即我的IOD学习路径法则

    有这样一个经典问题——“是先有蛋生鸡,还是先有鸡生蛋?”,其实换种思考路径就特简单——“你想吃鸡,那就是蛋生鸡;你想吃鸡蛋,那就是鸡生蛋。两个都想吃,那也可以两个同时存在。”

    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要兼顾主体需求是什么。否则抛开人的需求谈问题,很可能就成了无源之水、缘木求鱼。

    敲定顺序之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攻克“读书三问”:什么叫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以及怎么才能真正做到这三层读书境界,并从中受益无穷?


    1. 读好书

    我在简书第05篇文章里曾论述过,要想让IOD这个学习路径成立,要想让自己最终实现“好读书”,大道至简第一步就是坚持,再辅助以正确的方法论,踏实做好每一步,从中赚得稳定收益,正向循环才得以成型,才能同时突破读书恶性循环路上的人性弱点——

    A* 起步难,坚持难。拿起书又放下,一本书总也读不完,就像很多人背单词永远是Abandon(这个单词放在某本红宝书第一个是不是很讽刺,很惊奇?)永远到不了B打头一样。

    我的方法:参考《小说药丸》这本书,语言风趣,入口即化,总结也很全面。各种疑难杂症都有,作者甚至认为读小说可以治脱发、治外遇、治网瘾、治早衰,简直读书“包治百病”。


    B* 盲目,难见效果。不知道该如何选书;也读了一些书,但过后就忘,见识、视野、心境、综合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不知道如何让读书形成稳定的正收益。这个阶段看起来已经比上一阶段病症稍轻,其实更难攻克,需要更多耐心和指引。

    我的方法:这个病《小说药丸》的药效可能有限,你开始对自己有更高要求,而它仅限于小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我目前的基本做法是这样,大家可以斟酌参考:

    首先,尽量保持一个星期一本书(如果做不到,可以药力减半,再减半,直到你能坚持下来),one book one week keeps ignorance away

    其次,我以一个月为单位来读这4-5本书的份额,一次读2-3本,合理划分在工作日和周末早中晚的不同时段,这样有个好处——我可以与每一本书“泡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点,日久生情,这个间隙我会有更多的思考掺杂在里面,搅拌搅拌读书的香味就会慢慢出来了。

    另外,一次2-3本,不同种类的书,涵盖小说文学类(比如《流浪地球》《心灵是孤独的猎手》)增长智识类(比如历史、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等等,《万历十五年》、《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技能学习类(《爆款文案》、《增长黑客》)。

    然后,尽量有一个自己的电子图书馆目录,建立知识地图,这样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往哪里走,脚往哪儿伸。当然你也可以来问我。目前我的personal  e-library已经有藏书书目4000册上下,均分在豆瓣8.5分左右,质量都比较高。


    C* 贪多嚼不烂。这里有个最经典的问题:好书那么多,有生之年,我能读完吗?

    我的答案:这里就谈不上什么方法了,只能是根据我个人的想法,给出一个参考答案。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想清楚“一段时间内或者当下,我最想通过读书或者其他学习输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不足,我的需求是什么?”切忌一次贪多、贪大。

    比如有的人说我想发财,实现财富自由(目标)。不是说不可以,而是说如何去做。我可能会思考如何开源节流,如何丰富我的收入来源,如何让我的收益跑赢时间(如何做),我目前具备哪些优势能力和资源可以让我产生收益,以及我可以学习些什么来提升自我(现状)。也就是《原则》一书作者达利欧,世界上最会赚钱的基金理财公司桥水基金创始人开篇就提到的思考进路:我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即现状;我应该如何做?

    所以想清楚这个问题,我认为,好书是可以读完的。毕竟一段时间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高标准选书,不断分解目标,缩小范围,提升效率(读好书)后,好书是很有限的,一个小的分解目标不会超过5-10本书就会有不错的进步和收益。

    下一篇简书文章10,我会独家解密我的好书目录,根据需求类型划分相应主题,尽请关注。

    2. 读书好

    其实,很多人读不下去书、不喜欢读书,占大头的原因是坚持不够、方法不对,导致领悟不到书里的灵魂给你带来的成长洗涤,最终因动力不够而放弃希望。

    如果第一个问题扎实得以解决,等于第二个问题——真实地感受到读书的好,几乎成功了一大半。只在于一点:如何让读书的收益来得更高效、更稳定、最大化。而这个问题,我们智慧的先人也已经替我们想明白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对于IOD学习路径法则,首尾是最清晰的。以读书写作为例,这时的“I”就是读书,读好书,“D”就是写作,写可以对外发表的文章。反而,对于中间的“O”一直界定不明朗,定位不清。我们将其称之为 “中间地带” ,即连接 学习I 到 成果D 的整个努力过程

    这非常类似中国课堂里在推进“PBL”项目式学习时遇到的问题——老师孩子都不适应,觉得浪费时间,效率太低,到了产品输出环节时又太形式,项目有效性遭到质疑,甚至就拿不出一个所谓的“product”。在归因上,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是因为中国课堂本身不自由,应试的制度和环境不改变,PBL就必死无疑;得出PBL这个洋玩意压根就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错误结论。在我看来其实就是“O”没做好,这个中间环节没做好,没有经验,底子太差,就只能流于形式,效果不好。

    PBL的“中间地带”是最容易产生灰色地带的地方,也是最能拉开差距,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差异的地方。
    项目式学习环环相扣的中间环节

    如图包括:事实和问题界定是否明确、研究假设(或计划与目标)是否合理、需掌握的学习技能分解是否清晰、学习目标安排是否妥当、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具备、小组讨论是否高效,以及反馈给予是否及时有效等。

    其中又涉及到老师和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小组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元认知学习能力(自律、情绪管理、学习方法)、项目执行能力、反思和总结能力等等,这些软能力构成恰恰是决定最终项目质量的关键点

    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以及教育机构和家长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指导和实践范例,需求巨大且迫切,也因此自我通识教育理论在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包括我在外滩教育作为国际教育行业记者的从业经历来看,很多名校的“牛娃”最终能够走得远,受世界名校哈耶普等垂青,还是因为很好地具备了这些“中间地带”的软能力。
    甚至我现在从事的营地教育行业也是打着这个旗号试图解决问题:独立生活,情绪管理,自我认知,项目学习,社交、合作与沟通,以及发挥创造性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经验等等。目前看来,中国家长也很买单这一模式。我必须良心地说一句:营地教育有效,但目前发展的还远远不够,商业利益驱动的模式下必然避重就轻罢了。

    怎么解决这个不足的问题,我后面两个部分会着重分析,分别以罗胖“得到APP”的学习模式为例去说如果目前的知识付费和线上课程模式不解决“三座大山”难题,那么所谓的知识经济必然走不远;以及什么样的人更适合从目前的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时代获取最大利益,什么样的人就是不行,浪费钱、交智商税而已,以及怎样让这些人“行”的问题!


    言归正传,我们回到“读书好”这一问,我给出的答案就是通过不断强化“中间地带O”,积蓄和稳固每一次小的读书收益,量变成质变,你就必然能写出好文章,那时再也不愁知识变现难的问题,因为你已不再是往日的你,水到渠成而已。

    这里再分享一下我养成微习惯、积累小收益的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方法:点线面法。

    这里我只拿上文提到的“增长智识类”的一本书为例,“小说文学类”,除了经典,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而“技能学习类”重在操作性,记太多笔记没有多大卵用,亦不必。看100本PPT的书,不如老老实实抓着一本自己做一个PPT来得强。


    所谓的“点线面”读书笔记法,就是强调读书要取其大者,目的是抓住一本书的核心贡献和特点,然后更好地延展开,为我所用

    比如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就是以小说笔法写人物传记,语言优美精炼,评价老道客观,攫取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而成14篇,有明显的个人主观倾向。“取其大者”就是跟着茨威格把握重要人物性格、切面式了解重要历史事件、感受它们的重大历史影响,即书名的Sternstunden星光时刻。这是点
    然后14篇传记,篇与篇之间肯定都会有其联系和延续性,把这个线索找出来,就是线
    点把握的好,前期笔记工作做的扎实,最后通本读完,再结合你日常生活和工作成长的需要进行关联思考,Make Connection ,完全可以写成一篇主题鲜明、立意独特、行文扎实的不错的读后感,自成一面
    IOD学习路径法则

    这中间的关节正是“思考”二字,正如我为什么将“思考”放在小用的IOD学习路径法正中间。


    3. 好读书

    待到你已经读到这,并且扎实的坚持执行到有了我今天写文章的感觉时,何愁不好(Fond of )读书呢?

    唯有坚持、方法得当、勤于思考、多多交流而已。

    而好读书的直接收益,就是让你成长飞速,以快于常人3-5倍的速度进步,坚持的越好,成长越快。到那时,无论是财富自由还是人生自由,你想要的生活都将不在话下,至少大大好于现在不敢行动、不愿努力的自己,因为“自律给人自由”。


    二、罗胖胡吹的“得到APP”式读书,它有三座大山难题

    罗胖做罗辑思维、做得到,本质上还是个商人逻辑,商人也多数是奸诈的,那我们先来解密一下他宣扬胡吹背后诡计上的几大漏洞:

    1. 在他最早做《罗辑思维》的时候片头常出现一段话:“古时候有一种有钱人,自己不读书,雇别人读”,而他自我标榜是为大家读书的书童,为你操心把你服务好。但实际上,据我所知这种有钱人是存在的,只不过多数是腐朽淫乱的中世纪欧洲宫廷贵妇人所为,整天没事,就只好拿些当时的流行小说要仆人去读来消遣。要知道,法德奥等从来都是哲学政治强国,你拿一本哲学书或者政治学名著,自己不看只让仆人读来试试,不被笑掉大牙才怪;另外,这个事如果放在古时候中国的大家贵族里,家教礼治规训如此严格的环境下,那还不得天天挨戒尺,除非你自甘薛蟠一流。其商人的哄骗本心可见一斑,实际上他在节目中也经常扮演上帝的角色,总之听他说就够了、就对了,这可不是个仆人的态度,更别说很多抄袭、强词夺理的事了,包括如笑话一般的存在,每天早上6点的60秒语音,因为商人就不会诚实。我看与其叫“罗辑思维”,不如叫“逻辑漏洞思维”罢了。
    2. 新产品“得到APP”开屏页就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就在得到”。乍看很精炼有力,但细想一下,这里说的“知识”究竟是什么知识?或者说被他们这么嚼碎了揉烂了的还能叫知识吗?如果真是经过一些饱学之士、经验丰富的“砖家”嘴里投喂过来的知识和观念,到你嘴里后,我们真的能“得到”多少呢?根据我对“中间地带”现象的认知,显然是无从保障的。成长真这么容易、便利,这世界岂不是早就“专家”、“牛人”、“成功人士”满天飞了。任何一个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都不可能不经过自己咀嚼和消化来收获,到头来吃饱的只是这些商人们的钱包而已。
    3. 可能有些人会辩称:即便存在不足,但瑕不掩瑜。至少人家商业模式是成功的,赚得盆满钵满。挣钱了才是硬道理。这一点我在前一篇文章论述过(08. 为什么富有聪明者如马云,总说:“中国社会再变革,必须教育先行”),根本上是因为目前中国教育下的国民素质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大家没有好好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人性的懒惰很容易就被奸滑之人所利用,牵着鼻子走,因此才让罗胖者得逞。但必须申明,不是说罗胖所为就没有一点好,毕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为大家开辟了一种热潮,不然也不会有我这篇文章里的批判和进一步反思,我想说的是“得到APP式”读书没有他胡吹的那么好,也显然不是适合所有人……

    09. “得到APP”是通识教育荒漠里的海市蜃楼,永远撑不起一座知识大厦
    得到APP的商业收入来源如图包括“每天听本书”、“电子书和商城”(专版书和月饼等什么都卖)、“时间的朋友”等会员收入,以及现在正吹风得意的“六大学院”各路神仙的126门课,而仅凭《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一门课在面上就有高大7000多万的收入。可见知识经济之威力,国民通识教育之匮乏。

    我们承认得到APP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六大学院的玩法。虽门面好看,但学院里的内容涵盖却很有限,科学学院只有9门课;另外,这就像健康吃饭,得到只管嚼碎了投喂,不负责这营养是否均衡、吃不吃得下、爱不爱吃。

    它可以说互联网众口难调,但我们得心里有明镜:得到本质上只是工具,就像“雷神之锤”,普通人根本没用,徒费力气,但雷神索尔这样的人就是如虎添翼;就像在一片荒漠里的人最需要的是水和食物,罗胖却告诉你,“来两口黄金尝尝吧”。

    说白了其实就是不适合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从小就营养不良,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的人。我们都需要好好修炼,但绝不是这种碎片化投喂式的学习。没有好好读过书,那就好好读几本书,下苦功夫,建立好自己的知识大厦。等你真的适合用得到这个工具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不那么焦虑了,你也可以与这上面的各路大仙平等交流了,你也靠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以及聪明智慧走出了这座教育荒漠,有了比“雷神之锤”更称手的神器。


    系统来说,得到APP式读书如果想真正帮助人通过终身学习获得知识与成长,而不是炫耀的谈资,伪学习的快感,就必须攻克这三座大山:

    1. 内容规划上:缺乏系统性

    虽然得到有六大学院,每一个专家的课都是相对系统和精心设计过的。但它叫学院,不代表它就是大学。如果一个大学的学院只有这几门课,这几个老师,还能叫学院吗?我不信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部会批准这样的大学或学院上线,收费收学生。而且每门课都没有评价,没有教学质量验收,没有期末考试的,当然也没有毕业证书(即 IOD 里的D)。难道就没有人想问一问:我教学费了,就不该知道自己最后学得好不好吗?

    2. 用户需求上:缺乏针对性

    前面之所以没有系统性,是因为所有互联网线上产品的特性根本上就难以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负责,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和解决方案。本质上,互联网不像工业,并不具备生产性,无法直接创造价值,最大特性就是超强连接性,通过无限连接和资源共享来分发和匹配不同人的需求。那么,除非得到的学习资源极大丰富、教师足够多,显然现在不满足。虽然这一点现实中的大学也解决得不好,所以大学才要改革。何况还有一个高考把关着:不是所有人到了年纪就该上大学的。接受教育,肯定是有先后顺序的,常理就是不可能初中不毕业就直接上大学,除非天才,也还可能畸形发展。

    人的问题最终还是主要通过人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也因为只有自己知道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我们常说“比你了解自己的人还没有出生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不过,貌似未来的大数据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我们等得起吗?

    学习是反人性的,本质上就是人的问题,即IOD里的O,中间地带的关键作用。所以光有通识教育还不够,还必须得进行自我通识教育导向的学习——比如卡罗尔的《终身成长》。


    3. 验收机制上:缺乏激励性

    如前面所说,线上课程多数都没考试,也没有科学评价,更没有学习质量的验收机制,学习者根本无从得出自己学这门课是否有效。说白了,就是得到究竟能不能帮助普通人持续成长。虽然得到的六大学院,一直标榜要建设一所终身大学,目前实际数据看来并不乐观。

    如果按照自我通识教育的逻辑和IOD学习路径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得多少、学得怎么样是完全对外可评价、对内可反馈和可激励的,即最大化发挥IOD里的D实践活动对人一定时期内学习认知活动的反馈评价和内在激励作用,从而形成正向效应,终身成长。


    我们只能相信,社会竞争是相对公平的。文章好,最终读的人就会多;产品好,最终就会卖上好价钱,哪怕知道市场经济有它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缺陷。虽然得到在商业上成功了,只能说明罗胖是个成功的商人,但不代表它在教育和学习这件事上是成功的,是完美的,这是两码事,需要更多人看清本质。


    这里可查看我的往期相关文章链接:

    05. IOD:为什么阅读和写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发明

    07. 知识能卖钱的时代,如何用自我通识教育干掉罗胖的“得到APP”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9. “得到APP”是通识教育荒漠里的海市蜃楼,永远撑不起一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ik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