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的看见公交车停在站台上,赶紧跑步向前冲。上车,刷卡,找座位。在座位前转身的一瞬间,发现后面的一位姑娘竟然目光凶狠的瞪着我。我疑惑的看着她从我身边走过,突然想起刚刚我上车时,貌似她正站在车门边,而我是从她后面抢到前面先上车的。一刹那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脸热,不禁在内心反思,为何自己做的完全无意识,原是以前的“习惯”尚改不过来,和很多人一样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忽略了很多礼仪细节。
大学毕业后,一直在S市生活了6年,作为国际性大都市,高耸的楼房,繁华的街道,当然必不可少,然而拥挤的人群也是到处都在,商场节假日挤,旅游景点挤,上下班地铁更是挤。你碰我一下,我推你一下,动作大了便演变成互相谩骂以致大打出手。
中国自古以来便为礼仪之邦,圣人更是留下了无数关于礼仪的书籍,《弟子规》,《礼记·儒行》《豫约·早晚礼仪》等,日常生活中更是形成了一套相对应的礼节,比如在我老家,吃饭时客人和老人必得“上坐”,吃完饭必须站起来手里拿着筷子对着每个人作揖,以示自己吃完了,您慢慢吃。客人没吃完前,主人不能放筷子,席间还得各种话题陪客人聊天,让人感觉出你的热情。客人走时,主人必得表示“招待不周”,客人必得说“幸苦你忙碌了”。如此宾主尽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朋友同席吃饭,往往大家各抱个手机,或忙与客户沟通,或忙与他人维系感情。以致虽然大家同桌,但主人没空招呼客人,客人也没空寒暄。彼此之间在等他人回信的间隙,抬头匆匆聊几句,然后继续低头。散场后觉得吃没吃这顿饭,貌似没多大区别。
如今的都市里行走在路上,擦肩而过的行人往往都是匆匆忙忙,与人相视时基本都是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地铁上看见老人或孕妇上来便会赶紧转个头或者低头玩手机,假装“我很忙,我没看见你”。已忘了尊老爱幼的小学品德教育,更别说“长着立不可坐,长着来必起立”了。
“无道人之短,无道己之长。”现在,网络是人际交流、获取信息的主流通道,人们也可以在网络上尽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我常常会在某一个帖子或者着新闻下面看到一些带有辱骂、猥琐的词汇的评论,尽管他所评论的这个帖子也许只是一篇人物事迹介绍,作为读者的我往往看到这种评论尚会感觉不舒服,我想被评论的本人应该更难过吧。其实他人他事于你何干,你觉得好便赞美一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一种美德。若是觉得不认同,大可不去理睬。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是一种态度。何必只为了让自己舒服就口无遮拦呢。正所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刚来蒙城的时候,常常为有些事感道新奇,比如路上不一小心与人眼神相撞的时候,别人就会对你微笑并问好“bonjour(你好)”,上自动扶梯时,若两人同时到达,他人必会伸手微笑示意“你先请”,上公交刷卡,司机会说“merci(谢谢)”,下公交车的时候,司机会说“bonne journée ( 祝你今天过的愉快),只是小事,却是会让人感觉一种善意,一种会让心情愉悦的礼貌行为。后来突然想到这不正是我们从小所学的礼节嘛—待人以诚,待人以礼。只是这些礼节教育我仅仅记在脑子中而已,在繁忙拥挤的都市生活中早已忘却
曾在网络上看过一句话“你都为别人考虑了,谁为你考虑,全考虑了别人,自己就不用活了。”这句话放在今天环境中乍一看貌似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外面若是你太讲礼貌,不争不抢,貌似会到处吃亏。然而仔细品味这句话其实是说反了的。假若,这世上人人多为别人考虑一些,拥挤时照顾老人与孩子,遇急者帮一把手,遇事时互相礼让,那么很多矛盾便冲突便不会产生。哪个家庭会无小着,人谁无老时,又谁无急时。
清朝大学士张英的家人盖房与邻居吴姓因墙头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县官欲偏袒相府,便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曰:
一张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便是赵薇歌中的“六尺巷”。六尺巷也成为了一种美德的象征。
礼节,即为待人接物的基础礼仪,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开端, 亦是除了外貌外,我们衡量人的另一标准。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留给我们的有很多礼仪规矩,然而现在的年轻人或是认为“已过时”不愿遵守,或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感觉没法遵守,或是在别人的慢待中渐渐的自己也不再遵守。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礼仪则无文明。礼仪也是我们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不可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