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课堂过去两个月了,一开始我一直都是一个拍照和拍视频的记录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慢慢的深入了解,最近一些时间里,我总会时不时的去,尝试着帮孩子去解答问题。
第一个阶段,其实是我自己在梳理的问题的阶段,往往第一次带着孩子去梳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是一个,先让自己明白,让自己懂得问题如何解答,先让自己先算出结果来,第二个阶段,就是将自己的解题的思路,告诉给自己的孩子,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明白和知道,你是如何算出来的,你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这个时候,孩子应该是在一个看,思考,和缕清思路的过程。而第三步,就是孩子来做,你来看,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纠正,给出一些建议和提醒,第四步,则是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第五是,陪伴孩子们具备解题的思维,不仅仅只会做一道,而是可以举一反三。
当我在课堂上,陪伴孩子解题的时候,当我开始进行第二步的时候,我发现,这一步走的十分困难,一开始,我从头到尾的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告诉给孩子的时候。
最后我问,知道怎么算了吗?
·····……(迷茫的双眼,沉默不语)
接着我又问了第二遍,我说你清楚方法了吗?
……(继续沉默)
我说,你没明白我的意思吗?
两眼无辜的看着我说,我不会。
我再次询问,是哪里不会了呀?
我都不会。
这是第一次的陪伴,我感觉我虽然说的很清楚,不过,会不会是我说的太快了,孩子吸收和理解比较慢,所以我就尝试了第二次的梳理和陪伴, 这一次,我换了方法,我把解题思路分解开,去尝试第二次和孩子去沟通,这一次我……
我说,你来看,首先,问题问的是什么?问题是……,明白了吗?
嗯,点点头
那再来看,这个条件里,有没有告诉我们说答案是多少呢?
没有
嗯非常好,那给我了什么条件呢?他是怎么说的呢?
龙一名的数量比贝贝多了……
嗯对,很好,龙一名的数量不知道,现在我们知道了贝贝的数量,通过贝贝的数量作为参考,我们就可以得出,龙一名的数量,那应该怎么计算呢?(我感觉良好,我觉得应该可以了)。结果……
沉默再次开启。
我又问,知道怎么计算吗?
我不会(迷糊的眼神再次被唤醒)
我在想,这可怎么办呢?我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了,然后回顾了一下,陪伴解题的整个思路和方法,感觉前边的内容基本都是描述的语言,这个孩子应该可以听懂,最关键的核心点就是当问到,谁比谁多或少的时候,这个时候理解出现了问题,思路开始出现了问题和,卡壳。然后这个问题,就是在这个卡点上,第三次,我要对这个卡点进行深入和强化练习。于是,我又开启了第三次。
前边步骤,和开始一样,快速的梳理。到了卡点部分的时候,我开始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举例子,用了三种举例子的方法,当我正在举例子的时候,孩子这时候突然说话,他说
哦我知道了。是不是41?(正确答案是25)。
我问道,可以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这个答案呢?很明显,这个答案和正确答案不挨着,并且不乱相加,相减,都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果。所以我感觉到,应该是懵的。所以我在询问你的解题思路的时候,孩子是回答不上来的。此刻我感觉到,孩子似乎有着急的感觉,然后刚才梳理的思路已经被打乱,接着,我再次进行梳理,我着刚一张嘴。
孩子就说,是不是x,(很显然又在懵答案)
然后我就直接回答,你的答案是不对的。
然后孩子就问我,那是多少呀?
……
就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了5/6遍,因为时间原因,最后我告诉正确的解题方法的时候,孩子写的很快,一说马上就写。写完的时候,想都不想,连看都没看,直接举手问我下一个问题的解答方法,并且看起来很着急的样子,看见孩子的解题思路的确模糊,并且孩子的身上透露着一种感觉,就是懒惰,我不想计算,你给我说答案,说结果,我就直接写。很享受别人给我带来的劳动成果。
我离开位置之后,便思考,是不是我的方法和孩子不匹配呀?可是同样的方法,我也陪伴过其他的孩子,有些孩子是能够做到,一遍就过,一遍就学会的啊。是不是我的方法应该如何再细致一些?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直接就能够明白?
接着思考孩子身上的问题,孩子听不进去你说的话,所以听力弱,思考的能力弱,理解能力弱,思考着思考着,我觉得什么能力弱不弱的,其实就是一个子“懒”,当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的时候,就会产生懒惰,就会产生情绪,就会产生欲望。
可以看到103班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因为不具备这些能力,所以才生发出来这些问题,也可以看出来,想要战胜懒惰贪婪欲望,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具备能力。但是,我又在思考,能力到底去哪了?为什么孩子们不具备这些能力?那这个能力到底又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他们为什么听不到我说什么?方法步骤为什么不能为自己所用?这到底是什么?一次一次的作业写不完,一次一次的面对作业量的增加,我们的孩子们,到底要怎么办啊?
我不知道,有没有和我感觉一样的家长,和孩子怎么讲都听不懂,怎么说也不理解,就是瞪着眼睛说“我不会”就等着你给他说答案,就等着不劳而获,经常会形成,你说你的他做他的一种局面。
其实这些都是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就是你说的他不想听,不愿意听,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没有了听的能力?就是我们陪伴者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和孩子沟通与交流,我们常用的方式就是,指责,抱怨,牢骚,没有鼓励,没有认可,只有打击和讽刺。经常会出现,“这你都不会?”“看看别人的孩子”“你上课怎么听的”等等一系列的语言,导致孩子们在开学学习听的时候,开始认真听你说的时候,你总是抱怨,情绪,所以孩子们就不愿意在听了,因为在他眼里,你是一个只会说别人,而做不到的人,慢慢的我们的孩子们就产生了不屑的想法,再往后,就变成了,你说你的,反正我知道,你除了抱怨我,别的也不会,最后,孩子就养成了一个,谁说我都不听,其实最后难受的还是家长啊。
听的能力是第一步,所以第二步,就是理解,如果能够听清指令,能够看清楚问题以后,第二步就是理解,对事情的理解,对问题的理解,理解力就是,当你听清楚指令的时候,能够按照对方的思维逻辑,找到规律和步骤,然后进行1/2/3/4步的细化和区别,当自己的脑子里深深的印下每一步的时候,这时候,脑子就像过电影一样,每一步的做到,每一步的重点,每一步与每一步的衔接和关系,就会捋的非常清晰清楚,最后的结果如何产生,就会在脑子呈现出结果来,这就是理解的第一步。
第一步走稳之后,紧跟着第二步,就是要将自己所听到,印到大脑里的每一个步骤的理解,转化成为文字的书写,计算的方式,用做题的形式,表达出来你的理解和吸收,这个时候,理解吸收,其实就是转化成为自己能力的一个过程,从一开始听做到的人,讲述分享自己的是如何做到的,再到自己来尝试者做,这个时候,身份角色开始转换,我从一个聆听的人,成为一个尝试着去做的人,这个时候,老师的身份就从分享者成为了一个陪伴者,陪伴孩子一步一步的做到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有忘记,会有不明白,会有不理解很正常,这个时候,只是需要鼓励,认同,和孩子在一起,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爱,去陪伴孩子,一步一步的克服每一个困难,看见克服困难都需要具备,勇敢的能力,需要专注的能力,需要思考的能力,需要动手的能力,这些能力最终可以提升孩子的一个能力,就是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个陪伴中是一定要孩子感受到,他很重要,他很优秀,从而激发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就可以了。
在这个陪伴中是非常重要,孩子们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解题,通过你的陪伴,孩子会收获自信,会收获喜悦,会收获开心,最终会产生一种喜欢上学习的想法,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出来了。
在第二步陪伴结束之后,学习兴趣产生以后,紧跟着第三步就是自己练习,让自己真正具备这样一种解题能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勤学苦练,只有练,想要练就一身真功夫,只有练习,不断重复的练习,在多样化问题中去练习,才可以真正具备这个学习的能力。当练习好了,具备了解题的能力的时候,再去参加考试,其实考试,仅仅是检验了前几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考试多少分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通过考试看见自己哪里需要提升,并且指定下一阶段的目标和方向,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能够有重点的练习和强化自己的知识点。这个就是第三步的完成。
当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能够平稳的完成以后,就会实现目标的达成,目标一旦达成,随之而来的就是,自信心,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那个时候,孩子的生命状态一定是向上的,是饱满的,是有希望的。
(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