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很重要!
如果能够模仿说这句话者的语气,这两句话似乎在任何场景下,都会变得那么让人值得信赖,甚至让人振奋!
最好是再加一句:
“你们认同吗?”
没有缓过神来的大多数听众或观众,都会在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爆上一句:
“认同!!!”
我在台下就脑子一热不管一切的疯狂的这么喊过,对,喊过!
方法论很重要!
这个世界上企业最缺的能力是文案能力,如果你能运用文案能力,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一下子提升到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而且由此获得你自身价值的体现,获得你应有的财富价值,你想不想学习这种文案能力?
这个问题,你想回答“不愿意”,你自己都跟自己说不过去,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都用尽全身的力量,很庄重的回答:我愿意!
可是,我们曾经热血沸腾回答过的那些“我认同”、“我愿意”,等等之类的,似乎在经历的时间的考验之后,并没有如己所料,让自己变成了拥有当初所期望的那般神通广大?
为什么?
是我们不够努力,还是我们不够用心,亦或者是时运不济?
四年前,当我看着我敬佩的高手转身而去,我突然顿悟,常人和高手的区别是学习能力,于是,我用了四年时间,翻遍了所有与成人学习能力相关的书籍。
三年前,我突然认识到,在人生中,常人和高手的区别在于问题解决的能力,翻遍了市面上所有与麦肯锡有关的书籍。
半年前,我突然意识到,我并没有在这些书籍中找到或者得到我想要的结果,成为学习能力的高手,成为问题解决的高手!于是,把所有堆放的书籍捆起来,放在一个看不见的犄角旮旯里,眼不见心为净。
但,心不甘!
为什么勤奋的努力去改变认知,升级方法论,而结果却并没有顺理成章的证明自己的努力呢?
用三点分享一下我的反思:
1、不能改变环境的认知,是无用的认知。
一般情况下,认知是给予环境产生的,是经历反思形成的,比如,你期望写作成为自己的一个赚钱的本领,你努力的改变自己对写作的认知,也努力改变改变自己的技能,但是环境没有改变,比如,某了个编辑的小职位,每天有机会接触大咖们。
21天技能训练没有错,错的是它宣称让你成为大咖,而没有在乎让你成为大咖的环境有多么的重要,为什么身处大咖的环境很重要,原因很简单,完全的及时反馈。
这就如同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教练不一定很优秀,但是一定会提供优质的及时反馈,这种反馈,在大脑的运作机理中,会快速的形成及固化回路。《刻意练习》曾经风靡一时,里面提到很多关于国际象棋大师的成才之路,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个阶段会有每一个阶段的教练,每一个阶段的教练,都会在自己的训练能力范围之内,给到学员最好的训练,但是,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局限性,所以,阶段的不同,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教练,而不是不同的书本或者蜻蜓点水般的21天训练导师。
是某个点改变的认知,是某个环境让认知显得重要和逼真,那就是你处在那个从面改变认知的环境,或者叫升级你的认知环境,这点,书里读不来,21天教不会。
2、训练方法过于强调训练,忽视反思的力量。
《刻意练习》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成为专家与否的一个前提是,是否经历的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但是这个观点往往因为太过于吸引眼球,而忽略了刻意练习之后应该做什么?
有个小笑话,对此解读比较透彻:
B看到同一天进公司、同样在公司工作十年的同学A得到升职加薪,内心不平,于是找老板诉求升职加薪,老板听完B同学的话,回敬了B同学一句话:
你只是十年前学会的东西,重复了十年,我为什么要给你升职加薪?
其实无论是单一的技能还是复杂的技能,重复做都是另一种堕入舒适区的方式而已,刻意练习的核心在于,让自己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陷入非舒适区,才能完成专家的修炼之路,可惜的是,大脑的进化过程之中,已经习惯了偷懒,也善于将修炼的假象,当成自己的进步。
而让自己不断进入非舒适区的希望之门的就是:反思,思考那些刻意练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反思那些成功的原因以及失败的原因,把成功的原因刻意强化,把失败的原因深刻反思,避免下次重犯类似的错误。
可惜的是,《刻意练习》中并没有提到反思的方法论,从而导致了刻意练习的轻易流产,幸运的是,我们在《复盘》中找到了这种方法论,并且实现了与刻意练习的衔接,我们发现,把刻意练习的方法论形成的工具清单,结合复盘方法论的复盘清单,将会提高技能训练的效率,以及技能训练成功抵达目标的概率。
3、拓宽基础知识的范畴,从不同维度观察及确定方案。
小时候读名人故事,往往第一段是介绍名人的简历,却时常发现这些个名人,并非我们所遇到的教育体制下的文理分科,他们往往是物理、化学、或者数学等等理科范畴的名人,同时,也和文学家、诗人等等文科范畴的名人,居然是同一个人,当时是特别想不通,毕竟按照我们的当时的观点,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化学实验做的很厉害的人,对写一首让人读来潸然泪下的诗歌。
后来在《学习之道》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解释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同时觉得这些首先是理科范畴的大家们,又能成为文学家、诗人之类的,简直是捎带着就成功的额事情。
因为,文科的知识,给他们看待问题的另一个视角。
举个例子,在西方,管理首先被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对事物的定义没有对错之分,而只有真假之分,而要求真,你就得由事实作为依据,泰勒作为科学管理之父,刚开始以一种科学的精神,把每道工序的时间算的一清二楚,让工人成为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刚开始也许还好,但后来发现越来越不是那回事儿,后来的人本管理思想居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关心人的本性,才是真正的科学管理,当很多关于激励理论兴起的时候,就是一个对待管理不同视角壮大的时候。
专业,不是你能从一个局限性的知识范畴看待某个问题,而是你能从相关知识的范畴看待同样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案,往往潜藏在相关知识的范畴之内。
4、明辨前提条件,才是把方法论发挥到极致的关键。
如果有人问你,1+1等于几?大多人会回答1,但难免会有人会提出异议,等于3等于4。
其实,说等于3或者4的人,是更加值得佩服的人,为什么的呢?因为他们甚至1+1=2是有前提的,但是,如果前提改变了,结果就会改变。
这点我们学理科的同学,特别容易理解,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实验就是要找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而要证明这种相关性,就必须不断的改变实验条件,只要在实验条件改变的前提下,结论也随之改变,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相关性。你不能说,考试前一天,烧香拜佛就考试好了,这不是因果关系,你要试试不去烧香拜佛是佛同样也能考出好成绩,同时,你还要试试,那些考出好成绩的同学,是不是都去烧香拜佛了,科学求真,于是科学有时候会变得有点烦人,就算你不想向科学家们证明某种因果关系的存在,也不至于需要相信,21天学了某种技能,就能成为某种技能大师,这样肤浅的逻辑关系,因为成为大师的前提有很多,而21天学什么只是其中之一,甚至并非什么关键因素。
爱迪生说过,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我们宁肯相信,那1%的灵感,来至于对于99%努力之后的顿悟,就是这99%的努力,找到了那1%的前提条件,才能让这99%的努力不仅不会白费,而且能够大放异彩。
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不是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和努力,更不是朝三暮四般的天马行空,而是:
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时候,有段轶事: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在山上一个清幽之地,潜心写作,在完成这部经典作品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他把手中的笔隔窗而弃,那是何等的一种气概!!!
愿每一个有才的人,历经磨练在顿悟之中、在成就自己的那一刻,感受付出之后的快感、幸福、快乐和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