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书评 | 只要用对功夫,就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书评 | 只要用对功夫,就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作者: 都红豆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10:45 被阅读1次

世界上很多顶尖的人才都有着“天才”的美誉,比如5岁就能谱写小提琴曲和钢琴曲的莫扎特;13岁就获得国家冠军的泰格伍兹;14岁就被世界上最有名望的足球俱乐部之一签下的贝克汉姆...他们小小年纪就获得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成就,被大众和媒体追捧为“神童”,好像要取得这些成就,除了天赋之外就没其他办法,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这本《天才假象:从刻意练习、心理策略到认知陷阱》(以下简称《天才假象》),或许能告诉你真相。

这本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和研究否认了“天赋论”这一百年来的学说,证实了所谓的“天才”“神童”其实都是多年刻意练习的成果,并从心理因素和认知方面加以验证,不管你是哪行哪业,相信这本书都能给你新的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就是写《黑匣子思维》的那个,他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可谓是职业生涯的巅峰了,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之后还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以一等成绩毕业,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现在是《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的撰稿人和赛事解说员,也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常客,曾获得新闻界重要的“年度体育记者”称号和“年度体育特写”奖项。顶级运动员+名校毕业生+备受欢迎的作家记者,这就是马修的人生配置,他连续成功跨界的经历告诉我们:哪有什么天才,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的斗士!

这本分共为三部分,分别是天才神话、思维悖论和深入思考,在这里简单说下。

天才神话主要通过大量事实和研究,证实了没有所谓的神童,有的只是坚持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的孩子,打破了天才这个神话

思维悖论则向我们解释了心理因素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带来好的成绩,过于紧张则有可能“死机”;

深入思考则从认知上打破了我们潜意识里的偏见,比如黑人叱咤田径比赛,是不是意味着他们都擅长这个?很显然并不是这样。

好了,接下来就来看几个书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1

天才?不存在的!

没有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别做梦

很多人都认为天赋是老天给的,自大娘胎里生下来就有,跟后天没有关系,但有这么一位父亲,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用自己的三个女儿来进行一项实验,动摇了人们这个固执的想法。

这位父亲名叫波尔加,是国际象棋的业余爱好者,他决定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国际象棋,从而证实“练习是可以成就卓越的”。

通过波尔加的教导,在第一个女儿苏珊不到4岁的时候,就已经把大量时间花在象棋上了;在进入青春期之前,三个女儿苏珊、索菲亚、朱迪特的训练时长分别都超过了一万小时,最后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了世界重大赛事冠军,奥运会冠军,国际象棋大师。

三姐妹的成功,是脚踏实地刻意练习的结果,别人在玩泥巴睡懒觉发呆的时候,她们在冥思苦想不断精进,她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下棋上,才有了这些收获,如果说她们全靠天赋的话,大可不必这么辛苦。

可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或者只愿意看到)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看不到水平面下无数次心无旁骛的扎根,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因为有了大量投入,才会有大师级的专业水准。但很多时候我们自欺欺人的觉得天才们都是老天赏饭吃,可谁是天生会走路的?

说了外国再来说说咱们中国古代的一位大家,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东坡的老爹,他在二十七岁之前不学无术认不到几个字,直到哥哥中了科举当了大官,才下定决定认真读书,改掉游手好闲的习惯,苦读五六年后,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家。三字经里也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的记载。所以,成就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习得的,而且要想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2

关键时刻掉链子,真的是因为紧张过度

还记得以前读书时,有些同学总说自己明明平时学的挺好的,所有东西都弄懂了,可是一考试就懵了,什么都想不起来,脑袋里全是浆糊;

我们也经常在电视新闻里看到,有些顶级运动员在大型比赛现场,会发挥失常,作者马修在2008奶奶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就是如此......

这些现象,就叫“死机”。

为什么会出现死机呢,主要是因为紧张过度。平时训练的很好,已经熟悉的掌握了这项技能,之前刻意练习的动作也都潜移默化到脑海里,这就跟刚开始学车的时候一样,离合刹车油门方向盘搞在一起特别慌,所以教练会教你怎么操作怎么融合,直到车开的很熟练了,无意识之间就能操作自如。

但是在比赛现场、考场上,因为太紧张,那些本来在脑海里熟悉的无意识全都失灵了,你开始有意识地去想第一个动作是什么、第二个动作是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大脑/身体的运行和平时不一样了,就很容易出现“死机”事故。

避免死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减压,卸掉肩上的沉重负担,放手去干,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只是一场比赛而已,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平常心更有利于稳定发挥。

3

黑人更擅长田径赛?以偏概全很伤人

不管是奥运会上的田径赛,还是现在火热的各种马拉松比赛,包揽前三名的基本都是黑人,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得出一个结论:黑人更适合搞田径。

按这么推论,那十几亿黑人都应该去拿奖牌了,可并没有啊。事实上大部分优秀的黑人运动员都集中在非洲东非大裂谷那一小块区域和埃尔多雷特内部及周围区域,所以这算不上非洲奇迹,或者肯尼亚奇迹,这个弹丸之地,并不能代表整个非洲。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世界一流的黑人运动员是由这些因素造就的:

1)缺少公共交通,从小只能跑步上学,每天超过20公里,长年累月,到十六岁就差不多跑了3000多个小时;

2)高海拔地区跑,身体产生会更多红细胞运载氧气,耐力更强;

3)连续十几年如一日的训练,;

4)非洲人的饮食习惯和跑步饮食习惯最接近;

5)跑步是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

所以当你在各大赛场看到黑人拿了田径冠军,会认为他们更适合搞体育,但在潜意识里就会觉得他干不了脑力活。一项测试表明,同样水平的简历,黑人收到offer的概率只有白人的一半,如果这种偏见一直存在,黑人会觉得再怎么开发脑力都没用,白人会觉得再怎么搞体育都没用,对双方都不公平。

欣慰的是,已经有人逐渐意识到这种偏见带来的危害,正在努力突破这一禁锢,越来越多的亚洲面孔拿到田径赛奖牌就是最好的证明,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突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去寻找不一样的机遇。

这本书打破了天才的神话,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只要有目标的刻意练习,打破偏见,加上积极的心理暗示,就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对我们个人成长和事业来说,犹如打了一剂强心针,如果你还在用“我没有天赋”这样的借口安慰自己的话,赶紧醒醒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 | 只要用对功夫,就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cb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