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后感三

作者: dadada21312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20:57 被阅读3次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董雨洲的写作 


今天写《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的读后感。

想必大家对于《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非常熟悉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自古流传至今。

    但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坏人有好报,而好人得恶报,想必你也经历过这种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前有几名儒生去拜见中锋和尚,问他:“佛家说的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追随身体一样灵验。现在有人很善良,但子孙并未兴旺;有人作恶,家族反而兴隆旺盛。佛说的真是无稽之谈啊。”

    中峰和尚说:凡尘的感情还没有去除,正见的眼睛还没有开启,把善当做恶,把恶当做善,这些情况经常发生。不遗憾自己颠倒是非,反而还抱怨上天的报应有差错吗?“

    众人说:”善恶怎么会被弄反呢?“

    中峰和尚让他们试着描述善恶的样子。

    一个人说:”打人、骂人是恶,尊敬人、礼遇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一个人说:“贪图钱财,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恶,清正廉洁、有操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众人历数自己心中的善恶标准,中峰和尚都认为未必如此。众人向他请教原因。中峰和尚告诉大家:“对他人有益的是善,对自己有益而损害别人的是恶。如果对人有益,那么打人骂人都是善行;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那么尊敬别人、礼遇别人都是恶。所以人们行善,有利于他人的就是公,为公的就是真的;利己损人的就是私,为私的就是假的。而且,发自真心的善是真的,沿袭别人的是假的。再则,不为所求的行善是真的,有目的的行善是假的。这些都得自己分辨考虑。”

善恶的标准不是一个人的表面行为,而是他行为造成的后果。我们小时候,老师家长告诉我们助人为乐是善,调皮捣蛋做坏事是恶,这种二元对立的善恶观念蒙住了我们正见的眼睛。真正的善恶分别是很细微的,需要看情况而定。打人、骂人可能是出于对他人的苦心教导,或者是特殊情况下的巧妙保护,如此便是行善;而尊敬和礼遇,有时是值得珍惜的,有时却需要警惕,因为它可能是谄媚、巴结造成的假象,如此便是作恶。全书所讲,行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为”,便是说行善应本无所求,甚至也不是为了行善积德而行善,积德不是目的,最多是行善的附加而已。

若要细致的讲,行善有真的,有假的;有端正的,有扭曲的;有别人知道的,有别人不知道的;有对的,有错的;有一半的,有全部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做善事而不穷究其中的道理,自以为是在修持善行,实则是在造作恶行,枉费苦心。

    何谓是非之分?鲁国的法律规定,凡本国人从北大诸侯国那里赎回被俘虏的人,皆可受到赏赐。子贡赎了人却没有接受赏赐,孔子听说后责备他说:“子贡做的不对啊,圣人做事,可以改变不良风俗,从而教化百姓,并非只是符合自己的意愿的行为。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如果接受政府的赏赐是不廉洁的话,那谁还愿意去赎人?子路救了一个溺水者,被救者用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此,鲁国酱油更多救助溺水者的人了。“按今天的话来说,子贡是第二种工匠;子路是第三种工匠,不能确定他看清楚善恶这个系统没有,但是他的所行所为是符合善恶系统的。(请看转载文章:任正非为什么杀死第二个工匠)

    何谓端曲之分?现在人们看到谨慎诚实的人,就一概把他们称为好人并效仿他们;圣贤则宁肯取法于志向高远、安分守己的人。至于看起来谨慎老实的人。虽然全乡的人都喜欢他,但圣人一定把他当做道德败坏之人,世人的善恶观明显与圣人相反。从此推知,世上的许多取舍,没有不出错的。若出一丝自私自利之心,即为曲;若纯粹是出于尊敬他人之心,就是直。应当仔细分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凡四训》读后感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ff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