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象管理的诸多策略中,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自我贬低,也就是“自黑”的方式来达到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的目的。检讨内容的深刻已经淹没了检讨行为本身的羞耻,检讨上瘾了。
毒舌林意,不知何人?
“检讨内容的深刻已经淹没了检讨行为本身的羞耻,检讨上瘾了!”
这是一位叫林意的朋友给前天(16-10-26)有关内蒙之行微文的点评。在我看来,这话毒辣得发人深省,以至于拥有睚眦必报个性的我,觉得必须啰唆几句来回应她的毒眼和毒舌。
检讨是指对自己的过错作出反省或自我批评,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应该说,这种方式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助推剂。问题在于,检讨这种行为是检讨者者个人的事,跟别人有毛关系?你对自己的过错可以写在日记中,也可以到深山老林里对着某个树洞述说一番,甚至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可你为什么非要把检讨的内容形成文字并公之于众呢?
居心何在!
林意那双被心理学熏陶过的毒眼一定把我的动机看穿了,只是那条毒舌因给我留情而未动而已。
这个世界上不只是“女为悦己者容”,男人包括像我这样的老男人也希望有更多的悦己者,比如粉丝。社会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对他人的吸引主要表现为从低到高的三种形式:亲合、喜欢、爱情。从可操作的层面讲,要想吸引他人或成为焦点,可通过印象管理来实现。
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进行自我印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是门专业在印象管理的诸多策略中,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自我贬低,也就是“自黑”的方式来达到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的目的。我一直以为这一策略我已修炼得炉火纯青,没想到还是没有逃过林意的法眼,她看出了我“检讨内容的深刻已经淹没了检讨行为本身的羞耻”。
印象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对别人的吸引力。社会心理学发现,那些有才能者更让人喜欢,但如果这个人的才能构成了社会比较的压力,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这种才能就对吸引力的提升起负向作用了。于是,有才能的人会通过犯一些小错误,来增加自身的魅力,专业术语叫“名人出丑效应”。
我认识一位节目主持人,不但是名人,还是美女。她是在32岁那年才结的婚,丈夫就是我的一位朋友。在接触中我听说了她们恋爱的故事。
她告诉我说,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朴实很传统的女性,从23岁起就想找个男朋友走恋爱、结婚的道路,但一直没有找到,原因是她不喜欢那些在她面前恭维不迭却“霸气不足”的男子,直到碰到了现在的丈夫。
对他们的恋爱,他是这样说的:从认识她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爱上她了。但他自惭形秽,始终没有勇气。当然,他更明白,在她的追星族中,像他这样的男人不只一个。
有一天,他去参加一个婚礼,主持人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在宣布婚礼开始的时候,她把新郎说成了“小姐”而新娘则成了“先生”。她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脸当时就被臊得彤红。这对她这样的名主持来说,实在是一个不能原谅的错误!宾客们在下面交头接耳。接下来,她的发挥也大失水准。
但就是这件事情,“拨动了我的心弦”,婚礼一结束,他就主动向她求爱了。
这恋爱故事没什么新奇。但你是否发现了其中隐藏着的那个阴谋,那个为赢得爱情而实施的雕虫小技?
“出丑试验”是心理学家专为揭穿这一阴谋而设计。正如以上我对“才能对喜欢的影响”所言:人们喜欢具有超级能力和成就的名人,但常常对其敬而远之;人们害怕他们的十全十美,担心自己相形见绌。而如果他们能当众出丑或丢点面子,则更能被人所接受。试验中,研究者有意让那些名人在众人面前跌跤或弄翻一杯咖啡,结果发现,成就非凡的人在“出丑”之后反而获得了更高的评价。
很多政治家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留下了亲民的形象,甚至化解了失败造成的尴尬。
我们来复习一则新闻,看看“名人出丑效应”的一次成功运用。
名人出丑 不可效法1982年9月22日,撒切尔夫人来到北京。铁娘子历来以干练著称,欢迎仪式一结束,她就投入到中英政府首脑第一轮会谈中,23日上午参加第二轮会谈。24日上午,终于开启了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会谈中,傲慢自负的铁娘子先发制人,说要维持香港的繁荣,需要英国人留下来,否则将会有灾难性后果。但她没想到邓小平的回答会迅疾干脆、斩钉截铁:“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的!”盛气凌人的铁娘子碰到了对手,在邓小平面前碰了硬钉子。邓小平坚定地说,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香港要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事后,有媒体描述铁娘子心灰意冷,以致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当众摔了一跤。
这一跤,就是向全世界宣告:我也是人,是人就有失败的时候,更何况我还是一个女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名人出丑效应”的核心是名人,普通人千万不可东施效颦,因为我们在丑之后的效应只有丢人。比如,我这次所写了的那篇内蒙之行的微文,本想利用一下这个效应,但是却被林意鉴定为“检讨成瘾”,这岂不现眼又丢人!
凡事最怕毒眼。毒眼能够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也能戳穿很多花里胡哨和名不副实。
这本书我读了N遍!在当年老师让我读的众多书籍中,我觉得让我纯属浪费时间的就是卢梭的那本《忏悔录》。读后我一直思考,这样的作品怎么能够成为了世界名著!但内心的差评却反倒强化了它在我头脑中的印象,始终对有关这本书的信息始终保持着高度敏感,总会不知不觉地予以关注甚至发生共鸣。比如前不久从霍尼的《自我分析》中读到她对卢梭的评价,就觉得与我心有戚戚焉。她说:
此书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看起来很想给我们描绘一个诚实人的自画像,做得也算差强人意。但是,贯穿全书的是——就只说两个突出的因素吧——他始终对自己的虚荣心与何为爱保持盲点。这两个盲点显眼之极,以致今人得到的印象是荒诞不经。在谈及自己期望的东西和接受的东西时,他相当坦率,但他却把由此形成的依赖性解译为“爱”。他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但又把这一弱点与他的“动情之心”相联系。他认识到自己的种种仇恨,但这些仇恨到头来总是言之有理。他看到自己的失败,但失败的责任总是在于别人。……然而,在一点上,卢梭是老实的:他有性癖。这种坦率必定受到赞赏。但是,他在性问题上的坦率却强化了他的盲点,使他看不到他在其他问题上实际上做得多么少。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卢梭得到一个教训。这个教训是值得一提的。由于性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生活领域,因此,就诚实而言,对待它就像对待一切其他东西那样冷酷无情,这是至关要紧的。但是,弗洛伊德对诸多性因素的片面强调,可能诱使很多人把它们单列出来,并把它们置于其他因素之上,就如卢梭所做的那样。在性问题上老实是必要的,但只对它老实却不够。
今晨再读这一大段文字,我觉得我看到了霍尼所没有看到的东西:《忏悔录》根本就不是什么忏悔,卢梭深层次的动机也不过是在人类的历史上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希望为后人所记住或景仰罢了。
卢梭采用的方法并不新鲜:哗众取宠!但从结果来看,他的目的达到了。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哗众取宠。识破并揭穿它,我们需要一双像林意一样的毒眼和毒舌!
遗憾的是,我至今不知道这个叫林意的,到底是个男人还是女人。
以上涂鸦摘自我正在整理的这本拙作!(16-10-29)
网友评论
由此可见,印象管理的重要性,他让我们能够堂堂正正地生活在别人炯炯的目光之下,凭借一颗强大的心,一点幽默和自黑,我们还能继续乐观坚强地活下去,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人和人的心理需求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心里有什么,就能在别人身上看到什么,因此那指向别人的手指,也免不了指回自身。
老王出了丑,那可就成小丑啦。
所以俺得小心翼翼的活着,千万别出丑,或者尽量少出丑。等哪天成了名人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