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影响力》看育儿:如何让孩子发自内心为行为负责

从《影响力》看育儿:如何让孩子发自内心为行为负责

作者: 欣伊 | 来源:发表于2019-04-30 23:31 被阅读0次

    读了《正面管教》,我知道了要“和善而坚定”地对待孩子,惩罚只会暂时有用,和善而坚定才会长期有效。但我没有从理论上明白这其中的缘由。

    直到我读了《影响力》一书中的“承诺和一致”,我才搞清楚为什么不能靠威胁或贿赂让孩子做事情。

    书中通过C国人通过写作等方式改造战俘的案例,得出结论: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譬如,丰厚的奖品就属于外部压力,它可以让我们去做一件事情,但不足以让我们自觉付起责任。因为,人们常可以找借口,我是因为那个大奖才去做事的,并不是真的想去做。

    从教育孩子来说,贿赂或惩罚,只会让孩子暂时顺从我们的愿望,而不会从内心相信、认同要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一直很纠结的事情,为什么孩子缺少内驱力。

    书中介绍了弗里德曼做过的一个实验。他找来一种诱人的玩具,对一群四年级的小男孩说,玩它是不对的。他想看看6个星期后自己说的话是不是管用。

    他向第一组孩子施加严厉的威胁,告诉他们玩机器人是不对的;对于第二组孩子,他也告诉他们玩机器人是不对的,但并未施加额外的威胁。期间,他离开几分钟,发现每组22个孩子中,都只有1个人摸了那个机器人。在短时间内没看出区别。

    6个星期后,弗里德曼不在场,孩子们有机会跟机器人玩了,这2组男孩子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那些未施加压力的孩子,大多选择了其他玩具,没有选择机器人。而施加了压力的那组,玩机器人的比例就高很多。

    也就是说,第一组孩子,他们可能把不玩机器人是因为迫于压力,当压力解除后,他们就跟从内心了;而第二组孩子,孩子们为不玩机器人付起了责任,他们认为,不玩机器人是因为他们不想那么做。毕竟,就算他们玩了玩具,也不会受惩罚。6个星期后,他们仍然不玩机器人,是因为他们从内心相信不想玩了。

    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惩罚只是暂时有效,并不会让观念深入内心。对于我们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外在压力,让孩子慢慢从心底长出承诺感,从而坚守自己相信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影响力》看育儿:如何让孩子发自内心为行为负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ob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