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李家小猫
视频时代,尤其是短视频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短到几秒,不停地划过划过让大脑得到一种爽感。
无论大家怎么说这是视频的时代,但大多数时候,我还是更喜欢文字。文字给了我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
我们确实生活在影像视频时代,但同时文字又是一种特别倔强的存在。
比如,一本书,我看视频听别人讲,和我自己逐字阅读的感觉,差别很大。视频里调动的是打动讲者的点和情绪的地方,但不一定是能触动到我的。
比如,有一家水果店,看到“甜过初恋”的牌子,会心一笑,瞬间就秒懂那个意思,顺手多买几个,文案的力量还是挺强大的。
那些经典流传的广告,最后终让大家口口相传的也是那几句经典的文案,这都是文字的魅力。
再比如,一般看综艺的小伙伴也都喜欢看字幕,甚至大型综艺都有一个专门的职务,叫“字幕导演”。他们负责在画面上打上五颜六色的大字,类似于给场景语言加了一个特效。
这些“花”字,甚至能够把一个很普通的场景,生生加工成一个故事。在综艺节目里,字幕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构建故事的重要手段。
就像很多通过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无法超越原著本身一样,心理特征变化无法拿画面做最全面的阐释。
这是一个文字与影像视频混编的时代,越是影像视频叙事,越需要有力量的文字来画龙点睛。
感觉对于喜欢文字的人来讲,大概率也喜欢写作,总是愿意记录点什么,文字和写作不分家。
对于自己来讲,从最早QQ空间那些文字大概能看到喜欢写字记录的一点端倪。对于写作这个技能,我大概能说出十几种好处,对于它的好处是深信不疑。
曾经也报过当年市面上最早出现的最贵的写作课,写出来一点东西,甚至有一年集中时间发狠地写,也取得了一些平台的加V认证。
但是写着写着中间停了很久,这也可能是很多写作者都曾面临过的一个卡顿问题。
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要写,我要写什么,我写的东西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
我始终觉得要向有成绩有结果的人学习,有成绩有结果,无非是从经历过的事,和打交道的人,两个方面都获得成长。
总感觉自己面临环境单一,经历单薄,洞察不深,怕写出来的东西不够深刻,立不住。
并且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公号文章,已逐渐让我感到厌倦,都是套路结构化严重的文章,很多领域,可能几十篇文章,结构都相同,甚至大家用的案例素材也都雷同。
但我仍然佩服长期坚持输出的那些人,试问我自己也写不出惊为天人的观点,保不齐结构相似,也做不到长期品质如一地写出好文章。
一篇文章是带有人格属性的,你可以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的状态,是不是真诚的流露,能不能得到启发。
我要是打动不了我自己,那我就干脆不写了,其实我知道这是一种偷懒,说服自己让自己短暂心安理得的一种心理罢了。
有一段时间,我就特别想搞明白一件事情,为什么明明知道一样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想开始做。还有一种情况叫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放弃,这是为什么?
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因为知道只是头脑加载的短时记忆,和做到差的是时间和投入,没有成本的投入是廉价的,而时间和投入,就是要持续付出,那这个动力从哪里来?
取决于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到底重不重要和需不需要。有很多情况那是别人认为的重要,不是你认为的重要,你说我觉得重要啊,那可能是你头脑的需要,而不是你内心的渴望。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联结。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首当其冲有了这个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主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坚定地渴望,知道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知道做出这个选择要承担什么,不是别人强迫你的时候,才能做好。
真正重要的事情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多的纠结,会直接去做的。对于长期目标和复杂任务,即使有动力但实现在未来,时间战线一拉长,就难免有畏难情很难开始。
对于长期目标和复杂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拆解,从最小行动单位开始,形成一个最小飞轮,有了第一个最小行动,就有了体验。假如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感觉,没有感受就不会有触动,体验才能让你相信。
把自己当前最为关注的事情做三遍以上,感触开关自动就会打开,多次重复新的体验,就会有新的发现,有了新的发现,同时也给了我们修正调整的机会,最终会把我们带到我们想要去的那条路。
头脑中想象的,脑补的场景只能把我们带到过去或者未来,只有体验能够带我们来到当下,来到当下,一切改变的发生才有可能。
回到我自己写作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长期写作的价值,但是付出也得是巨大的,我有动力不够强烈,它不是当下最重要的,它可能在很久的未来会有回报,仍然躲不掉短视和犯懒的毛病。
虽然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但如果写作也是足够重要的事情之一,还是可以利用好碎片时间,时间挤挤还是有的。
一味地追问自己,讨论“为什么不行动”,找到归因会让你感觉舒服,但也会让你改变的动力消失不见。
当我终于打开电脑,开始敲下第一个字的时候,就沉浸了下来。
虽然我不知道下一篇又是什么时候,但是重新开始又是一种新的体验,现在我更愿意自己是这样的状态,想到了尽量第一时间就去做,能立刻解决的尽量都不耽误,该给别人反馈的最好及时回复,该感谢的该表达的及时表达清楚。
对于想要长期做好一件事来讲,有一个很好的隐喻。如果健身的朋友都知道,在做力量举的时候,配合呼吸非常重要。
为了方便记忆,教练可能会用大白话和你说,发力的时候呼气,回收的时候吸气。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完成一个动作,就在每个吐纳之间,完成一个又一个标准动作,这中间重要的就是吐纳的节律。
每一次呼吸吐纳的节奏决定了你的动作质量,精准的动作才助于目标肌肉长期正确地生长。
你不可能说一上来为了举起一个最大的重量,使劲呼气,一直呼一直呼,它是有尽头的,不把气再吸回来,会憋死的。
当你这么去做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力竭了,要开始下一动作,需要缓很久,甚至直接结束当天训练,回家一犯懒惰,有可能好几天再不去了。而健身运动,恰巧是需要长年去做,才能看到收益回报的事情。
偶尔一次健身用力过猛,歇很久再去,像不像我们做其他的事情。热血一上头,拼命努力一阵,热情一退,算了还是躺平吧。
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如果我们不掌握好节奏,是不能正常抵达终点的。
就像比起电脑待机,总是开关机,就总会有一个预备开始准备的过程,反反复复,中间的耗损也是很大的。
想象健身呼吸吐纳的节律,打破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放弃的怪圈。找准自己的节奏和习惯,长期做下去是最重要的。
有一天,朋友简单直接发来一句话,“你开始继续写作吧”,因为她是一个很棒的持续写作者,刚开始我以为仅仅是认定写作价值者对我的一种鼓励,类似于别掉队啊,但是后面她又说“我想看,这是读者需求”。
朋友不知道简单的这句话,其实给我内心带来了极大的温暖和抚慰,就是特别欢喜的一种感觉,我喜欢的写作者说是我的读者,要我持续写作,一起讨论写作的困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有的时候,我们的动力也来自亲近的人的一份善意, 我认为这是一份爱一种关怀。看见即在意,爱和关怀也是最有力量的能量补给器。
我们一起讨论写作的困惑,我说我觉得无数话题都被人写过,你遇到过的难题,总有人走过,甚至总结出来系统的方法论,如果再写而没有写出更别样更深刻的洞察角度,还一小心写成说教文就不好了。
后来转念一想,别人的经历是别人的经历,别人走过,大部分时候,你也要亲自走一遭,才有最深刻的体会,而你把这段成长经历分享出来,只要是真实的,思考过的,虽然未必是深刻的,读者能感受得到你内在的流动。
或许有一天,有同样经历的人看到你的文字,能有一点点启发,那都是有价值的,正如你也曾经被某些文字治愈过一样。
先把别人曾经给过你的温暖传递出去,至于觉得自己能量还不够强大,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想,难道只有有结果才能影响吗?你为目标一点一点靠近拼命努力的过程,也会影响别人的。
完美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它类似于一种专家思维,要把这个思想包袱尽早抛弃。
花了那么长时间,找寻为什么,了解动机目标,我能感受得到最让我产生能量的事情,是爱与成长,爱和关怀别人,也接受来自他人的爱和关怀,发自内心的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终生成长的事情,那个当下是愉悦的。
而它们最终的指向是做成自己想做的事,过值得过的生命。
在追寻的道路上,除了动机需求,我可能还要跨越的一个障碍就是懒惰,勤于思考,而不记录,那些流失的东西都太可惜了。
人是要爱惜自己 ,但不可娇惯自己,由爱惜所生的是上进,由娇惯所生的是懒惰。
对于社恐的我来讲,可能再也没有比文字更好的表达方式了。
作者简介:李家小猫,书评人,持续阅读和写作践行者,成长路上与你一起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