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方法(七)l 邓拓读书二法

作者: 元刚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00:52 被阅读128次
    邓拓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竹屿人。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后任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5年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共集团”,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牺牲品。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四人帮”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邓拓另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论著。他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邓拓说:“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他的读书有两个法门。

    第一,不要秘诀的秘诀。

    读书不要空喊口号,要读书就拿起书来,一字一句的开始读,读书从来没有什么秘诀。历代做学问的人,都并没有总结出什么读书的秘诀,倒是有不少为自己读书立下规定的佳话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吴梦祥

    虽说不至于不出门户,但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却是为诸多学者所认可,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克服“或作或辍,一暴十寒”这种读书状态。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时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扪虱新话》陈善·宋

    告诉我们,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即知入知出。要体会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字句。

    读书切记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

                                                ——陆九渊

    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说的读书不求甚解。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下,兴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就能理解,实在不懂的,只好往后再求解释。

    对于我们现在适用至上的读书而言,八个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批判的眼光来读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体会,把书读活。

    第二,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好读书,至关重要。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不重要了。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也正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要多读书的要义。

    会意,在于读书一事中至关重要。陶渊明甚至到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们读书一方面要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自己一读就懂,实际不一定真正了解书中真意;另一方面,客观的说,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简单说就是不能只记一些字句,而应该理解著作的精神实质。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物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的水平高于其余几位也间接证实了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可以马马虎虎,绝不应该。观其大略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局部而丢失了整体。

    开卷有益,重要的书需要反复阅读,从前不明白的地方后来再读便豁然开朗;昨天不懂得地方,过些日子再读才懂;有的貌似读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结合一些实际运用才真正懂。

    元刚读书每日与您分享读书心得。(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名人读书方法(七)l 邓拓读书二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人读书方法(七)l 邓拓读书二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ym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