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代著名帝师翁同龢一副对联。大致意思是古今圣贤都具有大气度,遇到重大的事情的时候,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对于笔者这样一个易紧张体质的人来说,很想要达到这样的高度,哪怕能做到80%,也很好呀。但写这幅对联的翁先生没有提供实操的方法,在学校上学时老师也不教。那就自己想办法吧,通过查找互联网、书籍、报纸、杂志等渠道寻找相关资料,经过一番研究,大概能得出的结论是: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通过静坐冥想之类的功夫。
静坐冥想,现在很受大家的青睐,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且不说效果如何,单单能坚持下来的人都很少。至于效果,我们看翁老先生,翁先生是儒生,讲究的是“坐忘”功夫,修为可以算是大家。我们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里面可以看到,老先生碰到事情倒是不怕,而且还很勇敢,但是仅仅落在口舌上,喜欢辩论,但是不敢做决策。
费行简《名人小传》评价他:
临事喜纳群言,而不能别其是非,持论不免两歧。
也就是说,老先生也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罢了,看来此路不是很通。
我们再找来另外一个人,心学大师王明阳(王守仁),看看他是怎么说的。王阳明经历中,有一个著名的龙场悟道,看来对于静坐冥想的功夫已经是到家了。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所谓“事上练”是一种动态的静,而不是一种“枯禅”,一种为静而静的状态。只有在事上练的静,才能在遇事的时候能真的做到有静气。
也就是说一味的静坐其实难以达到真正的“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功夫。因为静坐时,看似坐那儿一动不动,但其实内心翻江倒海似的泛起波澜、往往越是静极,内心的杂乱无章的念头 越容易跳出来。概因平时忙碌时,各种奇思妙想都被压抑住了,等你安静时这些奇奇怪怪得念头都冒出来了。
万维钢曾经解读过一本书《佛学为什么是真的》,其中有一个说法:“大脑其实是个多元政体”,你的大脑里面同时会存在多个念头,最后通过意识清楚表达出来的,是经过这个“多元政体”选举出来的,而且,这个在佛家里面叫做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它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机理,首先要保证自己生命安全为第一要义,所以在遇到生命危险时,最强烈的想法就是如何能够逃命。
所以贵为孔子,都在遇难时,会有变通的方法。而心学大师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前,遇到追杀时,也会通过伪装,让敌人丢失追中目标。所以能达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这种人,真的是超越圣人了。
所以,放弃工作放弃事业去找一个世外桃源修炼,并不能达到修炼的目的。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的,工作即修行,也是强调在事上练的一种状态。
那静坐到底有没有用呢,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静坐就是修炼你能在头脑中烦杂的各种思想中选取一个最优的想法,或者说刻意训练你选择一种最优解的过程,不要完全听从本性那种感性的声音,而是让理性的想法更强大一些。
多元政体在选举的过程中,如果哪一方获胜的次数多,而且正反馈的次数多,下一次获胜的几率也会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