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心理社会热点
留学生被男友虐死:低到尘埃里的关系,是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留学生被男友虐死:低到尘埃里的关系,是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作者: 桐阳妈 | 来源:发表于2017-02-16 14:37 被阅读507次
留学生被男友虐死:低到尘埃里的关系,是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文/桐阳妈

有妈妈咨询,她父母一辈子在打架中度过,前几天爸爸把妈妈打的鼻子出血。她想让父母离婚,和妈妈沟通,结果妈妈坚定不离婚。她困惑了,为什么一辈子受虐,三天两头的吵架,还不离开呢?

想起前段时间看新闻,中国留学生毕习习被外籍男友马修斯打死的消息,死因是多次严重的钝性受伤。

毕习习很优秀,15岁到牛津,会四国语言,传言是总裁之女,身家过百亿。

毕习习对人高马大的空手道黑带马修斯是一见钟情,恋爱期间,为对方送礼物、买车、交房租,可惜一片痴心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拳打脚踢。

法医报告披露的细节让人毛骨悚然:她的肋骨多处骨折,颚骨破裂,身体多处瘀青,还有不少正在愈合的伤口,是之前殴打留下的伤口。

看了这个新闻除了心痛还是心痛。

旁观者去看这件事,那样受虐很残忍,这样的渣男留着干什么?

很多人并不知道,受虐和施虐是天生一对,他们以这样方式相处,暴戾很痛苦,离开了更恐惧。

受虐倾向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受虐还不分开呢?

一个人的成长来自于过去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期待。

最初的成长经历就是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和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一个成年人的性格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成长经历。

从小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心中根深蒂固,甚至一生都很难打破。

1.童年相处模式的重复。

我们经常说,父母的味道是熟悉的味道。我们喜欢父母做的饭菜,喜欢父母带给我们的爱和温暖。还有另外一面也就是父母带给的熟悉味道,那就是父母的严厉,挑剔,苛责,否定,训斥等等。

比如父母对孩子经常否定,从来没有肯定过,就是孩子形成自卑的原型。不管现在有多成功,多优秀,内在深层的自卑依然会存在。

心理学上讲人格形成在六岁之前。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实际上就是指孩子的性格在七岁之前完成。

想知道一个人成长的样子,最好的教科书就是观察孩子。孩子满足就高兴,不满足就哭闹。这就是孩子本来的面貌。

我们去看两三岁的孩子,攻击欲望都很强。衣服穿不上发脾气,东西没得到,出手打人,追求完美,等等。

孩子的这些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训斥,打骂,发泄情绪。

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允许孩子哭,让孩子听话,孩子的攻击欲望和愤怒压抑到内心深处。

攻击父母有愧疚感,不能被意识上所接受,那怎么办呢?

会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转化成“父母养我不容易,我要好好孝顺父母,父母对我严厉管教是对的”。意识上顺从父母,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好好努力,证明自己。

经常看到一种现象,有些家庭中被父母严重忽略的孩子,变成最有出息,最孝顺的孩子,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证明自己,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潜意识里毁灭性的压抑愤怒不会消失,会通过施受虐关系释放出来。可能是对别人施虐,也可能是受虐。

经常看到在家里被父母严厉管教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老实,出去暴力。比如一些明星的孩子出事,其实这些孩子都是非常可怜的,内心是被父母忽视的。

有些家庭重男轻女严重,女孩被父母严重忽略,这些女孩长大后有可能变成受虐者。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施虐和受虐的体验,孩子内在已经接受了这种模式。她允许父母对她身体伤害,那么也会允许别人对她身体伤害。

这就是受虐已经成了习惯,受虐这个环境非常熟悉,还有一种稳定安全的感觉。不让她受虐还不适应,所以有时候就会无形中被动攻击,引起受虐。

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吵架,施虐和受虐关系。孩子会更认同这种方式,父母就是这样吵吵闹闹一辈子。当长大成人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也是父母的方式。

2.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养育孩子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我不喜欢你了。这给孩子传递什么,传递孤独感,被抛弃的感受。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抛弃,会变成讨好父母,为父母而活,在乎外在评价。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自己是没价值的,自己是不够好的。从小学会了讨厌自己,不爱自己,也不值得被爱。

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就是不够好,自己没有价值的,还要让周围的人验证别人对我的看法是否一致?

追求这种看法一致就要去选糟糕的伴侣,来验证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的被爱的,应该被抛弃的。

当自己受虐时,体验到了熟悉的味道,再一次验证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自己果然是不能被人所爱的。

受虐是非常痛苦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但这种痛苦带来一种熟悉感和对自我认知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带来一种舒服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舒服的体验呢?

举个例子,有些孩子想买玩具,父母不给买,然后通过训斥对抗,最后父母经不住孩子的哭闹,给孩子买了。当孩子得到玩具的时候,内心是高兴的,这种方式胜利了。这就是舒服的体验。

下次还是这种方式,父母和孩子之间又是先哭闹,再受虐,后满足。这就变成一种习惯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结局是确定的,可以预料的。这种认知非常熟悉和稳定。知道这种痛苦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如果父母痛痛快快满足,孩子就会觉得不对劲,不可能啊。每次闹半天,才满足。这次怎么了,孩子会对未知有种恐惧。

有句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什么可恨呢?因为突破,追求,幸福、期待这些东西他们不熟悉、不确定的,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焦虑和不适。

一些女孩,因为一件小事,会不高兴,希望对方哄,对方哄的时候,还不告诉什么事,看起来需要对方哄,实际上自己没有安全感,反复在试探对方爱不爱我,我在他心中重要不重要。

对方本来很爱她,但是她不确定,会非常焦虑,会反复试探,直到让对方反感,引起矛盾,甚至受虐,这下有种确定感,我判断对了,我在他心中不重要,呆在痛苦里边有稳定感。

很多人身边有这样的人,一个人经常向你控诉配偶,配偶万般不好。如果劝她离开关系,她会找出各种理由证明她没有办法。如果你说现在可以找律师起诉离婚,她会说,为了孩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甚至会认为你在破坏她的家庭,从而攻击你。

3.依赖强大的人来爱自己,保护自己。

有些人家庭条件富裕,不缺吃喝,不缺金钱,唯独缺爱。当缺爱的时候,就会渴望有一个强大的人来爱自己、保护自己,即使换来的是伤痕累累,也比自己孤独无助,无依无靠更安全。

这类女孩无论多优秀,多成功,外表多么光鲜亮丽,内心深处仍是深深的自卑,受虐的时候恐惧暴戾,但更恐惧的是他的离开。她们看不到自己有多好,在爱情面前,只会低到尘埃里。

渴望自己有个主人,把幸福交出去,让别人对自己的幸福负责。这样自己就可以安心的体验被保护的感受。

4.幻想自己被否定。

一个被父母严厉苛刻要求的孩子,会严重的否定自己。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别人可能在陈述一个事实,她都会联想到说自己,自己真笨,不够好。这些事情很可能还没有发生的,或者在以后的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的。

但大脑中一旦有这种幻想,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便形成一种别人要伤害我的想法,那么在和人的相处过程中很容易就变得敏感、多疑、不信任,甚至有意无意的闪躲和逃避。

这种行为反而会令对方感受莫名其妙,相处下去会很反感,受虐当事人的潜意识就会认为,果真是我想的那样,这个人就是这样伤害我的。

经常和一些人聊天,如果有人给她关系上提些很好的建议,她立马会跳出来说,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在关系中,她视乎把对方的行为描述的特别清晰。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自己内在的幻想,自编自导的游戏而已。

分析这些并不是让我们去指责父母,讨伐父母,而是让我们知道自己性格形成原因。

小时候害怕被抛弃,讨好外在世界。现在是成年人,完全可以负责自己的人生,改变内在认知,以前的那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没有让你获得内在的幸福感。

为什么有些人在童年也有过相同的经历,而成年后特别阳光和积极,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不要过去的生活经历,掌控现在的自己。

突破虽然会有焦虑和未知,但是你愿意一点点的去突破和改变,你会体验到自己创造幸福生活,非常爽快和自由。

相关文章

  • 留学生被男友虐死:低到尘埃里的关系,是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文/桐阳妈 有妈妈咨询,她父母一辈子在打架中度过,前几天爸爸把妈妈打的鼻子出血。她想让父母离婚,和妈妈沟通,结果妈...

  • 你的世界

    他说他低到了尘埃里。如今的我,也低到了尘埃里。 低到了尘埃里,然后再低调地过,我不想让自己低调的幸福,被外界打破。...

  • 2018-09-10

    极度缺乏安全感

  • 你口中所谓的“安全感”究竟是什么?

    “安全感”似乎是在恋爱或婚姻关系中时常被提起的一个词,缺乏安全感者女生居多。我本人也觉得自己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

  • 上课

    今天到福州路上课,老师像没睡醒,声音低到尘埃里……缺乏热情,差评!

  • 恋爱中的安全感

    我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害怕失去,害怕被抛弃,害怕一切…

  • 极度缺乏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说,缺乏安全感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况造成:1,家庭原因,父母离异或早感情不合,缺乏关爱;2,小时候受到...

  • 致郁墙『五』

    什么是极度缺乏安全感 极度缺乏安全感就是变相的不相信所有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从而变得过度紧张 焦虑甚至扭曲...

  • 低到尘埃里

    为你,我愿低到尘埃里 稚嫩的脸庞 懵懂的眼神 是你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看你哭,陪你笑 盼你每天都能乐陶陶 慢慢地成长...

  • 低到尘埃里

    低到尘埃,开出花来。 很不明白对胡兰成那个花心大萝卜加负心汉,骄傲的张爱玲怎么能如此谦卑?分手了还寄给他分手费。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留学生被男友虐死:低到尘埃里的关系,是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ch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