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二、出处
米芾著作归于《书史》、《画史》、《砚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以下简称《名言》)(均收于《四库全书本说郛》);另有《海岳题跋》(以下简称《题跋》)七条和《宝晋英光集》八卷(取自《丛书集成新编》)。共七本。
1、有意思的是《宝章待访录》分为“目覩”(覩通睹)与“的(的通得)闻”,就各帖记录书者、材质、有趣的帖文跋文、流转故事,按照得见与听闻分开,因为谈及多是名帖真迹,所以为后人所珍重。
2、《宝晋英光集》包含辞、赋、古诗、(格)律诗、长短句、序、赞和帖文等等,近似于米芾全集。
但据清代书家翁方纲的《米海岳年谱》记载,《宝晋英光集》原为《山林集》,有一百卷之多,宋朝廷南渡后大部佚失。南宋岳飞之孙岳珂重辑时少得可怜,至清朝中期时已经仅剩八卷了。
这本《年谱》记载的著作也仅包括《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题跋》和《宝晋英光集》而已,共五本。但考虑到《名言》和《砚史》都已在当时收入《四库全书》,可见翁方纲的论述仍有遗漏;而把《名言》写作《题跋》则不太可能,因为《名言》里的文字不像上述《题跋》那样简单论帖。
3、以上几本书的内容多有交叉,但《名言》却体裁不同,应该是后人选自米老的有关题跋和杂论,是他书学思想的遗珠,所以未见于包括《宝晋英光集》在内的其他著作。这本书的论点鲜明、逻辑自洽,透露的信息量很大;并且成书已久、广为人们接受,所以它是帮助我们理解米海岳书风的钥匙,是本不能错过的好书。
三、前言
1、《海岳名言评注》(以下称《评注》)卷首语里提到民国大文人余绍宋的一段话;“书名‘名言’,当为后人所辑。米老虽狂,应不至此。”又说到“《四库题要》谓其讥贬古人太过,‘不免放言矜肆之习’,然此真是米老真面目,毫无客气处。”
这段话提纲挈领地总结了《名言》的基调,即米芾这些评述直率地臧否书家,并不遮掩;书中自我评价颇高:“心既贮之(指书法的审美真谛,寄托于古代法帖),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自己)“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清廷《四库全书》的总目评米芾言论讥贬太过,但“心得既深,所言运笔布格之法,实能脱落蹊径”。《评注》则高度概括米老的真诚个性,一针见血。北宋的轩昂士子,才识过人,才会有这一本简明扼要的断语。
2、说句题外话,《评注》卷首语引用了余绍宋“米老真面目”的观点,可见余氏对米芾的喜爱。余绍宋曾在国民政府任职,后来在天津成为梁启超饮冰室的常客,长于书画,见地不一般。
北宋以后,学米成为风尚,凡文人都对米芾青睐有加,这是因为米帖儁拔奇险又儒雅耐看,劲道特殊、别有生趣。尽管评论也有微词,比如指米字有失淡雅、敦厚,但米书真迹并不凶狠,而是雅致亲和、精神抖擞,即所谓“不怒张而自有筋骨”,这大概是书法的真谛。
毕竟米字开拓了新的写法,这在书史的关键节点上,和张芝、羲献、颜真卿、怀素的贡献相接近。
3、在这本《名言》里,米老的书论侧重于结体布局、运笔精神方面的思考。《评注》显然深谙米芾书论的逻辑,一注一评考据细密,甚至指出几项米老的笔误。
比如考证书中论及唐代书家徐浩,并非颜真卿的“辟客”(意指征召来的勇士),而是岁数比颜还大的襄阳太守;另外米芾把颜书《争座位帖》里的“郭公”误说成了郭英乂(乂音义,指安定)之父郭知运。但瑕不掩瑜,米芾专门的书论多是珠玑之言,可以供人回味。
四、书的结构
《名言》共有一千八百余字,分成二十六个段落。我大致分了类,以作索引。
第一篇可以当成开宗明义。米芾引用南朝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里赞颂羲之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说明这样指向不确定、意象模糊的比喻对初学者而言十分头疼,起不到指导作用。所以他所说则要求自己切合实际、不做过分的礼赞。
这里可以看出米芾简洁、实际、真诚的治学态度,直指肯綮(音肯庆,指关键处)发声,言辞平易,绝不云山雾罩。
除这篇以外,《名言》围绕大字小字、行楷、筋骨之说展开评论,并对唐宋名书家辛辣点评,这是最为精彩也最能给人启发的段落。米老的话未免尖刻,却都是让人听得懂的透彻话语。尤其有一段 “召对”,后人有所领悟,明白米芾所指,结论使人豁然开朗。
碍于篇幅所限,本文拟在下期介绍书中反复阐述的四方面观点。拾得牙慧,也谈谈我的实践和理解。
抄录一段《海岳名言》论书句:
唐人以徐浩比(王)僧虔,甚失当。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僧虔、萧子云传钟(繇)法,与子敬(献之)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徐浩为颜真卿辟客(征召的勇士),书韵自张颠(旭)血脉来。(张旭)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不熟的果实最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