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儒家课程——《论语》之“学”

儒家课程——《论语》之“学”

作者: 董红娟 | 来源:发表于2017-03-31 15:31 被阅读0次

    《论语•君子》篇有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那么,“好学”是在“学 ”什么?是日常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吗?当然不仅如此,这里的“学”,不仅仅是“小学”的“六艺”,也涉及到了“大学”的明人伦,正纲常,简而言之,此处的“学”更注重修养道德,修身以成君子(儒家中仅次于“圣人”的道德境界)。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学”呢?如何修身以成君子呢?

    一、浪漫感知

    二、训诂,义理,性命

                                       《论语》选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常学习层面 : 学过的知识不断温习,躬身实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温故而知新”与“学而时习之”异曲同工。

    修身层面 : 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或总结自身以往的经验教训,为解决未来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储备经验,如此,可以为己师。

    这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互为印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知道学习却不注重思考,会使人陷入迷惘,而只知道空想,却不注重学习,则会十分危险。

    这里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离开了思考的学习会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离开了学习的思考只会成为空想,失去现实意义。因此,“思”当以“学”为基础,“学”必以“思”为核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是“思”,“思”亦是“学”,二者密不可分,同为一体。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一味追求仁德,却不加以思考辨析,他最终会变得愚昧而自我蒙蔽。

    此句重点在理解“学”的含义(“学”,同“思”,思考,辨析解,下同)。

    这样的例子很多,姑且列举一二: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中,对白骨精变化的一家三口,肉眼凡胎的唐僧同样广施仁心,不妨大胆假设,若没有火眼金睛,能辨神鬼的悟空,唐僧恐怕难逃一劫。因此,施以仁心,首要辨是非,明善恶(并非犯错的人就不可饶恕,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电影中,在平定鲁国公山狃内乱之时,孔子立于城墙之上击鼓,战胜之时面容无半点欢愉。孔子的“仁”,是对天下所有人的大爱,所以对于叛乱之军(受命于主公,同样饱受战乱之苦),孔子依然深情地热爱着,然而,即使热爱着,却不得不舍弃,否则,倾国之难立刻覆顶而来。因此,大“仁”更当以大“义”为尺度。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追求知识,却不躬身实践,最终也会因学识肤浅而骄纵放荡。

    以“纸上谈兵”的赵将赵括为例,熟读兵法,与人讲论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廉颇年迈,赵括接任掌一国军力,真正兵临战场,因缺乏实战经验,致四十万大军一朝降秦被活埋。一人之过,举国之难。因此,“学而时习之”,经历过实践检验的,才是真知

    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印证。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一味喜欢讲求诚信,而不加以辨析,最终会害人害己。

    诚信名言: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篇: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从小我们就知道,人要讲求诚信,为什么孔子却说这样做是小人行径呢?

    孟子有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可知,真正的品德高尚的君子,言语不必一定要诚信,行为不必一定要果决,只要符合“义”的标准就好。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因此,是否坚持“信”,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义”。

    那么日常生活中,是否符合“义”的标准,我们就应该许诺别人呢?如果别人所求之事以你的能力无法做到呢?为了你的面子也要硬撑着去答应吗?这样的行为并不明智。因此,是否坚持“信”,还要依据自身能力,量力而行。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性格直率却不加以思考,最终也会因尖刻而伤害别人,令人生厌。

    很多人生来性格直率坦诚,但如果不分场合,不论对象,我行我素,对别人来说不也是一种伤害吗?因此,直率坦诚也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度。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一味追求勇敢,却不知礼度,最终也会闯下大祸。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虽已从菩提祖师处习得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却只知一味逞强好胜,无半分仁心,丧失礼度,被压五指山下。因此,真正的勇敢,若与与之相匹配的礼度智谋,就只是“匹夫之勇”。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只知追求刚强而不施仁礼,他会因此而显得狂妄自大。

    以强秦灭亡为例: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日益雄厚,最终一统六国,其军力不可谓不强,而举国倾覆亦在一瞬之间。不施仁政,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思想残暴;秦爱纷奢,劳民伤财……因此,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丧失了仁义和礼度的强大只会自取灭亡。

    “六言六蔽”乃孔子针对子路的性格因材施教。“仁”、“知”、“信”、“直”、“勇”、“刚”是六种美德,但若失了“度”,美德也会成为弊病。因此:

    “仁”需明辨是非,以“义”为度;

    “知”需躬身实践,获得真知;

    “信”要以“义”为度,量力而行;

    “直”需把握分寸和尺度;

    “勇”而有谋;

    “刚”不失“仁”。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老师:为什么要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孔子回答说:孔圉这个人,既聪敏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能力比自己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用“文”来做他的谥号啊。

    一个人聪明,往往聪明的人是不大好学的,而且聪明的人总以为自己的学问够了,尤其是现在,人们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总是自以为什么都懂,而且,地位越高,好像自己的学问也随之越高深了,就越难低下姿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既能做到聪敏又能向身份、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才是做学问真正的态度,是“文”真正的含义。

    回顾总结:

    学什么?        修养道德,修身以成君子

    如何学?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不耻下问

    如何修身已成君子?这或许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追求。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慢慢朝着“君子”不懈努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家课程——《论语》之“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jp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