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在我曾走过的短暂岁月里,有过最绝望的时候是流着满脸的泪对奶奶说:“奶奶,我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也想要去死。”
那时候,我能听闻各种关于人在命运的洪流里来不及喘息而选择湮灭在黑暗世界不愿醒来的事儿。有的因为生病不愿连累家人,有的因为压力太大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也有的因为一时冲动丧失了理智。无论哪一种,在结束的那一刻起就对这个世界关上了门,从此阴阳相隔,再也没有红尘苦恼。
人在心里脆弱的时候渴望得到安慰和解压,如果没有,就只能自己找个地方自己疗伤。最令人心寒的,莫过于他们不仅不理解你的难过反而指责你内心软弱,经不起一点儿的风吹雨打。然后给你讲他们作为过来人的经验,最后告诉你这就是现实。
后来的日子里,我特别喜欢笑,我不愿意别人看我难过。因为他们理解不了,这份难过就成了笑话,是他们理解的因为我面对现实没有足够能力而流露出的脆弱感。所以现实里,人人都在伪装坚强,谁都不愿意在人前流露悲伤 ,宁可在夜色里独自伤心,也不要听他们因为同情衍生出的关于现实的长篇大论。
曾看过有个作家因为难过哭泣被她母亲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她谆谆教诲的事儿,临到最后她终于崩溃的对她母亲说:“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如果你不能给我安慰,那么请你不要说话,让我一个人安静。”因为没有经历过那种挫骨扬灰的痛,你所有的现实理论都是苍白的不带有任何感情的。
食之无味的话,怎么要求别人听进心底并选择相信?
02
似乎因为压力太大选择轻生的人一直都有。在去书院的路上,窗外疾驰而过的风景印在眼底。满眼的苍茫和广阔,那一瞬间,我看到这个世间所有的美好,轻生成了我认为是最不划算的事儿,仿佛心底有再大的委屈和不公,只要看一眼这广袤的大地,就能抚平心里长久以来所有的郁结。
也许让我们觉得未来可期的并不是认可现实中存在的多种因素并对它俯首称臣,而是在现实之外的另一片天地里有我们追求的另一种幸福在引导着我们必须经历过当下的迷茫和艰难才能走到那片独属于我们自己的芳草地。
因为有句话说:“人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你必须走的,一条是你想要走的,你必须先走好你必须要走的路,才能接下来把你想要走的路走好。”人都要经历过一段迷茫难捱的日子才能真正的蜕变然后迎来光明。
昨天我浏览一篇文章,题目叫“吃苦是一个人最顶级的魅力”。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赞同的人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不赞同的人则认为“有些苦没必要去吃,搬砖的能吃苦,有什么魅力呢”?
其实我认可作者的话,但有一个前提是:在这些能吃苦的人当中,他们还具有对生活思考的能力,明白为什么要吃苦,以及吃苦的意义和吃完这些苦后想要达到的某一个目的。
只是一味的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却对未来没有任何想法,那吃苦就成了单纯的体力劳动,除了换去当下的报酬外并没有其他值钱的地方。而对未来有所期待的人,吃的每一次苦,都会坚定他们内心想要到达的远方,在这些勤勤恳恳的日子里,其实是他们积蓄能力的日子,他们的心性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由此体现出的就是在这些人中他们显得和别人不一样。
03
在被生活摧残的面目全非的时候,总有一样东西可以支撑你毫无畏惧的走下去。所以我们都该有一个理想信念,它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帮助我们理解现实并乐观的对待。
我们都曾那么柔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在面对千奇百怪的问题时,有无能为力,也有迷茫无措,后来经历的多了,我们都变成了从容不迫的社会人。
就像作家赵星在《挺住,意味着一切》里面说:“有时候我觉得很辛苦很难过,压力大得睡不着觉,但正因为这样的历练,它把我从什么都不管不顾乱穿衣服乱说话的野孩子,变成一个做事有边有角说话有模有样的社会孩子。”
我一直偏执的认为,当吃完这世间所有的苦楚,以后再面对任何问题都不会惊起我内心的波澜。经历过大风大浪,还谈什么雨雪风霜,心有一片海,可澎湃可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