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大致可分为四个目的:
1.短期间为了工作需要输入的知识:主要为商业类书籍。
2.为了深入自己的专业领域而读:商业类书籍与人文教养类书籍。
3.为了拓展修养:主要为人文教养类书籍。
4.为了娱乐消遣:什么种类都有。
首先是「①为了工作需要学习知识而阅读」,这很容易理解。由于工作调动要在新的领域工作,或是参加新企划时,为了与周遭的专家或资深人士沟通,必须在短期内具备该领域的基本能力。
这样的情形即符合「①为了工作需要学习知识而阅读」。时间轴最长就是一日到数日的短期间,属于范围狭窄且浅薄的阅读。
其次是「②为了深入专业领域的阅读」。这是有关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了使知识存量变得丰厚而做的阅读。以我个人为例,我的本业是组织开发、人才培育的专业咨商,因此我会尽可能地阅览相关领域的杂志、论文或书籍。
由于是为了专业目的累积知识存量,时间轴便可以拉长到数年,有时还可能变成数十年,这是为了专精、深入学习而阅读。
接着是「③深化修养的阅读」。这部份不是直接与工作有关,是为了更深入洞察人类及社会样貌所进行的阅读。虽说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有着间接相关,当一个人遭遇过去所学的理论或知识帮不上忙的局面时,有没有这种「深入的知性」,就会严重影响他的知识战斗力。
前文中我已经说明过「知识的呆帐化」与「人生的三季稻作」,这里再重述一次。在技术与商业模式的「热门期间」缩得越来越短的现代社会,曾经对某些局面有用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
这一点很重要,可是多数人并不会认为「我的知识已经过时了,这个已经没有用了,该丢掉了」,不论经过多久,他们还是紧紧抓着那些过时的方法论或知识,变成一个令人困扰、令人惋惜的人。
现在的日本,组织中的「老害」在各方面都造成了问题。所谓老害,就是由「知识更新」失败、拥有的知识品质与权力不平衡的人所引起的问题。
要如何防范这样的状况?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文教养」。何谓人文教养?虽然有很多种定义,但若特别以自学的脉络来考量其定义,我想应该是「长期间对知识战斗力有贡献的知识」。
在工作上需要的专业知识,会随着技术或商业模式的转换,渐渐被时代淘汰。当你在思考「自己该如何自处」,或是「接下来的发展会是什么」这种大哉问时,你思考的根基就只会来自人文教养。
在我的著作《为何菁英份子要锻炼美学意识? 》里曾报告过,全球企业的储备干部们,正在重新学习哲学与文学等人文教养的实际状态。他们之所以要学习这样的人文教养,是为了不让自己被世界的剧烈变化拖累而失去价值,所以才追求这些可以做为根基的知识。
依照这样的目的所进行的是「为了获得人文教养的阅读」,因此必然是以数十年为单位,阅读种类也相当分歧。
最后是「④为了娱乐的阅读」,这是指为了开心而进行的阅读。以我个人来说,我非常喜欢读贾西亚.马奎斯(Garcia Marquez)的小说,或是星野道夫的散文随笔,我很清楚 地区分这只是纯粹的娱乐,前述要回收阅读书籍所投入的时间成本的想法,并不适用于此类书籍。阅读这些书籍所渡过的幸福时光,其本身就是资金也是报酬,因此我只是纯粹享受这段时光。
读到这里也许有些人已经发现,实际上在同样阅读书籍的时候,上述几种目的也同时来来去去。即使是为了娱乐而读的小说,也能给许多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带来启示,有时候有些资讯也可以对专家所需要的知识存粮带来贡献。
例如,司马辽太郎的小说大多属于一流的娱乐,但你同时也可以把它当成组织论或是领导统御的个案研究来阅读。新选组这个组织,从世界史上来看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强大剑客集团,那么这样的组织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阅读司马辽太郎以土方岁三作为题材所写的《燃烧吧!剑》,就能得到在建立组织时的
各种启发。
所以实际上这四个目的,并不是一本书对一个目的的单向组合。重要的是,要有意识的去看待自己目前阅读书籍的目的,然后配合你对目的的意识,分别使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与技巧。
#学习#成长#人际#提升#说话#耀恩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