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综艺咖】推首精品池娱乐圈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家有小哭包?看嗯哼从“大王”到“暖男”进化记

家有小哭包?看嗯哼从“大王”到“暖男”进化记

作者: 杉和明 | 来源:发表于2017-11-09 18:16 被阅读183次
    文|杉    图|网络(多图,流量党慎入,抱歉简书动图无法播放)

    哪个孩子不是从小哭包慢慢长大的?


    第五季的《爸爸去哪儿》已经播出了八集,在一众乖宝宝中,有个小朋友让观众印象尤其深刻,他就是特立独行的嗯哼小朋友,大名杜宇麒。

    为什么说嗯哼特立独行呢?因为他是个不按套路出牌,脑回路清奇,时常冒出金句,偶尔情绪崩溃的小男孩儿。

    显然,这样的孩子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的“好”孩子,“乖”孩子。

    知乎有网友给出了一个总结,说出了很多人的感受:

    这个总结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面对他,爸爸杜江也时常摸不着头脑,接不了话题。

    观众争议的声音也一直没有断过,甚至有些观众觉得嗯哼这个孩子有点“熊”。

    杜江为此还专门发过一条微博回应了第一集中争议最多的几个问题:

    看得出,一档综艺节目确实放大了其中参与者的行为,也给他们带去了不小的压力。

    陈小春就曾直言不希望有太多人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担心网上会出现负面的声音。

    节目播出到第八集,爸爸们的这种压力没有减轻过,但是,相比压力,笔者看到的是更多使爸爸反思及转变自己教育方式的动力。

    我们且来看,嗯哼是怎么在节目中一步步从“大王”转变为“暖男”的。

    “大王”来巡山

    说起嗯哼的特立独行,确实颇有些“大王”的风范。

    01

    社交小达人

    一出场,大家就被这个三岁萌娃的社交能力惊呆了。

    大家第一次见面的情况下,其他小朋友还在腼腆地互相观察,嗯哼已经自带“自来熟”体质地四处打招呼。

    不仅如此,嗯哼的社交技巧还特别娴熟,有时候连大人都自叹不如。

    比如,大家第二次见面,下车后嗯哼和小伙伴们一一打招呼。最后到了小泡芙跟前,小姑娘可能是因为害羞,也可能是刚下车有点懵懵的,没有回应嗯哼热情的击掌请求。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很尴尬,一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收场,让我们来看看来自三岁的嗯哼教科书般的反应:

    每一个表情动作都在思考如何化解尴尬,迅速转移话题逃离现场,逃离前还不忘劝解小泡芙一句:“不要紧张”。

    对这临场反应简直佩服。

    除此之外,嗯哼并没有什么“权威”的概念,跟成人说话都是完全直抒胸臆,对“凶凶的”Jasper爸爸也是各种互动:

    性别意识超强,对小姑娘没有免疫力:

    不过,嗯哼啊,爸爸下次该告诉你:亲小姑娘之前要问一下,抱之前也要的啊!😂

    02

    逻辑小王子

    嗯哼的脑回路绝对不是一般人能跟得上的,有时候连亲爹都被绕晕坑惨。

    在去往第一个站点的车上,嗯哼说到想到海里抓鱼,爸爸说小鱼离开了爸爸妈妈很可怜,嗯哼的回答是:那就把爸爸妈妈也抓走。

    嗯,一家人要齐齐整整……

    有一次玩游戏的时候,别的爸爸都是把夹子夹在脸部不太疼的位置,到了自己的爸爸,嗯哼自告奋勇地告诉村长:夹眼睛比较好。

    大早上起床,第一句话就是问爸爸爱不爱自己,爸爸很肯定地回应了嗯哼,还没感动完,就被套路了,原来儿子是让自己起床……

    03

    小哭包上线

    嗯哼的“哭功”是被一些观众诟病的重点之一。当然也有观众把这当成一个萌点。

    抛开一切主观因素,我们先来看一看嗯哼大王参与节目八集以来都为了哪些事情哭。

    第一次,第一集,按照节目的惯例,小朋友在出发前都要上交所有的玩具。嗯哼也把玩具一股脑地倒进了篮子里,但是有一件刚买的玩具“镰刀龙”让他不舍得上交。

    被重申了节目规则之后,嗯哼表示不满这样的安排,独自一人气呼呼地表示要回家。

    为了不让其他爸爸和小朋友大热天的等嗯哼一人,杜江哄儿子说自己的书包里藏了一件玩具。

    没成想,嗯哼直接把这件事告诉了小助手轩轩,耿直负责的轩轩坚持下车“揭发”这一行为。

    嗯哼愣愣地看着这一切,知道自己一件玩具都不能带了,顿时情绪崩溃,嚎啕大哭。

    相信很多观众看到这一幕会不禁皱起眉头,认为这位爸爸过于宠溺自己的孩子。杜江在事后的微博中也承认了自己当时的处理方法欠妥。

    没收玩具这个规则在《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中是个一贯的做法。虽然笔者没有深究这背后的教育目的,但是孩子在这个环节提出异议我认为是个正常现象。

    如果爸爸认识到这是个“没有明显坏处”和“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对于嗯哼这样很有主见的孩子应该在节目前做好心理建设,探讨这个规则的目的和大家需要遵守的原因,而不是知道孩子会不开心就不去交流并转用不符合规则的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太小,听不进大人讲的道理,或者不忍心看孩子伤心,认为有些事情不必过于计较,分散一下他们的注意力就好。

    但是,儿童心理学家Leekam在对2到5岁儿童的“心理理论”(心理状态与行为关系之间的推理或认知)能力发展研究中发现,3岁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人的愿望意图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行为;4岁的儿童已经可以理解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因果关系[1]

    嗯哼在后面几期的表现也告诉我们:一个三岁的孩子在正确引导下,完全能理清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听得明白道理,并能由此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第一集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嗯哼作为一个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对群体生活的一些规则和活动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与爸爸的互动上,也有用情绪牵制父母的倾向。

    不过,第一次的出游,爸爸杜江在与孩子矛盾关系的处理中已经开始有了转变。

    从开始的藏玩具哄孩子,到玩游戏时面对孩子的“长大可以赚钱买房子,所以现在不要通过玩游戏挑房子”逻辑无言以对,但仍然鼓励孩子参与,“只放一颗土豆也可以”。

    再到嗯哼回到房间后因为不适应和不喜欢破旧的房子而哭着要回家,爸爸杜江在小小的不耐烦之后要求孩子停止哭泣来进行交谈。

    爸爸先是表达同理心,认同孩子的观点“这房子我也不喜欢”,并没有强硬地扭转孩子的印象。但是也解释给孩子听房子是随机得来的,有些时候面对不如意的结果就要想办法面对。

    嗯哼在这样的交谈过后慢慢平复了心情。

    嗯哼的后来几次哭,基本都伴随着“分离焦虑”,一次因为爸爸出海捕鱼,一次因为和小伙伴下地道找东西,一次因为和小伙伴学习当小会计,还有一次是因为要跟陈小春叔叔去摘火龙果。

    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科学系的Ellen和Wilma博士在研究中发现,3到5岁的儿童分离焦虑最严重[2]

    有些孩子表现得不明显极有可能是对成人和社会团体规范的一种顺从和自我压抑。

    面对嗯哼这样一个将分离焦虑完全显性化的孩子,我们看到了爸爸杜江在引导方面一点点地进步,也看到了嗯哼在自我情绪管理上和对成人依赖关系处理上一点点地进步。

    第一次分离,爸爸出海捕鱼,嗯哼完全无法脱离对另一位成年人的依赖,全程无法参与集体活动,最终以提前休息结束。

    实习爸爸邓伦被支配得团团转,还被嗯哼套路了一瓶可乐喝😹

    第二次、第三次与爸爸分开进行的活动都没能圆满地完成,嗯哼还是倾向于向成人求助:

    想尽办法回到爸爸身边:

    爸爸杜江尝试带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再慢慢离开:

    正是基于这一点点的放手和进步,才有了第六集中父子分离之前一次彻底的谈心,和之后一次彻底的放手:

    爸爸并没有强制嗯哼离开自己参与集体活动,而是经过一个复盘-分析-提问-共情的过程,让孩子通过对过往事件的梳理,找到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排除问题获得安全感,予以鼓励,与孩子共情。

    保持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找到问题的症结,同时下决心对孩子“残忍”一把,才能收获孩子的成长。

    “暖男”进化史

    嗯哼骨子里是个小暖男,摆脱了分离焦虑,融入了集体生活的他把这份“暖”体现得更加明显。

    01

    离开爸爸,学习独立

    终于被爸爸推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做任务的嗯哼,在经历了短暂的不适应之后,他的成长让人惊讶。

    “凶凶的”小春爸爸给了嗯哼独立成长的空间。

    从最开始学习自己戴手套:

    到后来遇到困难卖萌无效,终于独立摘下火龙果:

    到40斤的小身板儿独自提着12斤的火龙果去称重:

    完成了一天的任务后,爸爸听到了大家对嗯哼的一致表扬:

    经过这一次之后,嗯哼已经可以独自出发做任务了,分离焦虑不再让他哭泣。

    虽然任务中的困难和惊吓还是会让这个“小哭包”变脸,但是嗯哼大王都在慢慢变得勇敢坚强。

    02

    自始至终的热心肠

    嗯哼在每一集的节目中都在释放着他的“热情”,有一副一个藏都藏不住的热心肠。

    比如看到泡芙没拿到食物,邀请她和自己一起吃饭:

    知道Max生病了,跑去叫爸爸和小伙伴来陪伴他,让Max知道大家对他的关心:

    早上从帐篷爬出来,对已经起床的家庭挨家打招呼问好,顺便关心一下Max的病情:

    03

    勇于承认错误

    嗯哼的身上有个非常大的亮点:坦诚。

    面对自己做错的事情,他向来直言不讳,勇于承认错误。因为他相信即便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依然爱自己。

    有一次,他争抢小泡芙的玩具,被拒绝后赌气离开,还撂下一句话:“那我就不是你的好朋友了。”爸爸教育他:“你要大方一点,那本来就是人家的东西,没有义务让给你。”

    听进道理的小家伙马上过去了这个坎儿,回头大大方方地和泡芙道歉。

    每次因为分离焦虑而没有完成任务,从来不跟爸爸撒谎,直面自己的情绪和挫败:

    嗯哼的身上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既有随时让人捧腹的超高语言天赋,又有一个三岁孩子特有的天真无邪。

    更难能可贵的是,爸爸杜江并没有因为来自外界的压力而快马加鞭地催着儿子成长。

    节目就像一个放大镜,给了他发现自己溺爱孩子的机会,也给了他慢慢纠正的机会。

    在每一期节目中,都能看到杜江时刻表达对儿子的爱意,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也能看到他对儿子的要求一点点变严格。这种严格是参与到儿子的成长中,两人协商一致的结果,而不是利用爸爸的威严强加在儿子身上。

    杜江在给儿子的一封微博里写道:“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为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我还是希望你像现在这样,想哭就哭,想闹就闹,做一只可爱的小怪物,慢慢,慢慢地长大。”

    就像前斯坦福新生教导主任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演讲提到的一样,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是一个快乐的孩子,这种快乐来源于独立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也来源于爱。

    童年时期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去爱,这种爱是伴侣、亲人、朋友之间那种不掺杂其他条件的爱,只有得到这种爱,他们才能“爱己然后爱人”。

    父母不是因为孩子乖,孩子成绩好才去爱孩子,事实正好相反。

    培养孩子不是搞盆栽艺术,按照自己理想的样子去修剪,不准有差池,再精致的盆栽也跳不出你的审美局限;每个孩子都是一棵独一无二的植物,只管让他们生长,你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Leekam, 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ind, Bennett. M, (Eds) The Child as Psychologis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Harvester, 1993: 26- 61.

    [2] Hock E. Lutz W. Psychological medical meaning of separation anxiety in mothers and father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98,12, 41 - 55.


    ©转载请联系本人获取授权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喜欢请点赞转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溪水音:嗯哼还有一次哭,是拿树上的饭,路上遇见一个热情的村民😊😊
        杉和明:@高山小溪水 对,后面就是面对困难需要独自解决给急哭的,哈哈

      本文标题:家有小哭包?看嗯哼从“大王”到“暖男”进化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sm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