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过,伊尹是多职业者,不仅是厨师,被人们称为厨圣,而且还是医师,创造了汤药剂,有人将他和黄帝、神农并称为"三圣人,更是一名巫师,成为商代第一大巫师。如果仅仅是以上三个职业,那就太对不起伊尹多职业者的身份了,政治家必不用说,除此之外,他还是教育家和思想家。
作为政治家,伊尹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并辅助帝太甲励精图治,在此间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使商朝的国力强盛,因此帝太甲被称为太宗。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
关于教育家,由于商代有关伊尹的文献极缺,所以伊尹在做“师仆”时如何对奴隶主贵族子弟施教,在被封为尹后,又是怎样中宫廷施教,很难勾画出一个象样的轮廊。
但根据《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教汤效法尧舜的以德治天下,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及《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襃帝太甲,称太宗。”通过这些记载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一星半点,伊尹的教学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伊尹在教授成汤和太甲的不同。成汤侧重在打下天下时的如何德行修养治理天下,而太甲就是先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然后治理好天下,守住天下。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伊尹的教学方式就是因材施教。因为太甲开始时,没什么什么问题,所以伊尹就"作伊训,作肆命,作徂"来勉励他好好学,然而,太甲开始变成坏学生,伊尹就停了他的职务,关了他的禁闭。直到三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就让他重新登帝位,并且嘉奖他。
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从放太甲于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伊尹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伊尹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至少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至于思想家,其实伊尹的思想就是道德教学与德政的合体。“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
为什么说伊尹媲美孔子,通过伊尹的思想,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两者相似点,伊尹的德,孔子的仁。教育方面也有共同点,因材施教。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后人所以尊伊尹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