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由茶树植物叶或芽制作而成,需要开水冲泡的饮品。
学习任何一门技术或者艺术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按照这一的方法循序渐进、不断练习才不至于走冤枉路,甚至于南辕北辙。习茶亦是如此。
回顾自己的单丛茶习茶之路,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从一个茶小白,进而拜访名师、走访茶山、亲身体验制茶工艺、考证审评、分享交流等等,自己貌似是对单丛茶有些认识与感悟了。
可以说,习茶之路,我的学费、弯路、觉悟都是如此的丰富。作为一个爱喝茶,喜欢茶,愿聊茶的人,我有些话想跟大家分享交流,目的只有一个:如何用一双慧眼去识单丛茶。
单丛茶的习茶进阶:惜茶、识茶、懂茶、习茶第一,我们要如何惜茶。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爱茶、喝茶、论茶,千万不要把每一次轻松愉快地喝茶,为了是愉快地享受茶的美,是喝茶的“香、清、甘、活”,千万不要把每一次轻松愉快地喝茶,当成一次次受虐的审评。
有时候,因为自以为懂茶,就会不自觉去审评茶,是找虐,找问题找毛病,然后在一杯杯又苦又涩的茶汤里,找出问题最少的那款茶。
作为一个爱喝茶的人,我认为大家要想学会喝茶,喝懂茶,千万不要盲目地,去学审评。那是一条不归路。
那只会让你习惯去发现茶叶的不完美,而不是享受茶叶的美好。
一双眼睛如果天天只关注丑的东西,只吸收负面的能量,时间长了,会渐渐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被负能量所裹挟,沉入海底。
真正懂审评的人,是经过无数次专业训练的,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是经验丰富阅茶无数的,并且,不一定是每种茶类都精通的。
什么茶都懂的人,是江湖郎中,真正的大师不会这样吹牛的。而动不动就持证炫人的,那是考证专家,更不是茶道中人。
真正爱茶的人,只会带着你,去感受一泡茶的香气如何的缤纷,汤水如何稠滑,回甘如何清甜,而不是带着你,去鸡蛋里挑骨头,拼命找这泡茶的缺点——晒太久了、焙太死了、烘过头了、发酵太重了...…是的,所有人都有缺点,茶也是。
你拥有了一双发现缺陷的眼睛,那美好的事物,还能有机会出现在你眼里吗?我们有一双黑色的眼睛,它的作用,是寻找光明。
所以,学茶懂茶只是一种手段,而喝茶,享受茶的美好,才是我们喝茶最终的目的。
第二,我们要如何去识茶。
学茶之初,我也是很想一步步向上走,成为喝得懂更多好茶的,品茶技术更好的人。于是,去考证,去拜师,去审评,去斗茶,去茶山,逛茶会等等。
说真的,这个过程花费很多,收获也是颇深。但是真正教自己喝懂茶的,师傅还真的不是很多。只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如果自己只是跟着名师到处看看热闹,真的是很难摸到门道,甚至会走弯路的。
理论派们,喜欢做学问,喜欢考据,喜欢读书,喜欢去考试。喝茶,靠的是舌头,不是背书。喝懂一种茶类,凭的是经验,是见多识广,是多喝多练多总结,不是关起门来在象牙塔里做学问。
如果完全按照理论来说茶解茶,完全按照理论来喝茶品茶,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的下场。要想学会喝茶,要想学会喝懂喝通一种茶类(降低难度,只限一种茶类),却不是会背几句茶经,会背几本大部头,就可以学会的。
要喝懂茶,其实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喝。如果做不到天天在喝茶,一天跟不同的人群喝茶聊茶,把自己的唇舌当成士兵,不停在操练,你根本无法体会到茶的味道与本性的。
比如,单丛茶的香型是居所有茶类之首,接近300个,至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敢夸口自己喝遍所有的单丛茶。如果你只是懂工艺,看文章,听历史,拿高分,但是喝不着的那份内心纠结,我想会让你念想一生、遗憾一辈子的。
读书,考证,茶山,审评,制茶等等,都是习茶的一个途径,只是不能过于迷信和投入,识茶从喝茶开始,这是我的一个亲身感受。
单丛茶的习茶进阶:惜茶、识茶、懂茶、习茶第三,我们要如何去懂茶。
我的建议是,学习单丛茶,你可以去了解工艺技术流程那些,但是不要迷信两三天的制茶技术体验,就可以让你变成火眼金睛,而那些所谓的大师,不同的大师都有各自的说法。况且,比如单丛茶制作其中的做青、焙火工艺,没有10年以上日积月累的制作经验,是真的不敢随便自称大师的。
我的体会就是,同样的问题,反复请教不同的师傅,自己再去甄别。打个比方,如果你每买一款茶,都送去请张三老师,李四师傅品一品,喝一喝,这是不尊重人性的。因为人性就是如此,同行相嫉。要想人家给你十分满意的评价,是很难的,也是反人性的。那我们又何必,让人类的劣根性,如此简单直接地,暴露在人前呢,这样喝茶多没趣的啊。
查案真伪,只是司法工作者的事。我们,只管享受太平盛世,海晏河清的美好。爱喝茶,喝懂茶,会卖茶,懂得基本的鉴别茶叶的技巧,一个成功的茶叶销售人员,有这样简单的技能便够了。
第四,我们为何要去懂茶。
不能否认,单丛茶的品鉴是有深浅之别的,懂茶也有很多层次与内涵,一款茶的优劣,自有其色、香、味的评判标准,这是无疑的。但这样的评判是建立在喝过之后、全面了解之后的判断,并非以先入为主的态度,带着分别心、偏见来定论。
懂茶,就要先简单了解各种茶的习性,口感,功效,历史,文化等等,这是懂茶的基本条件,可以粗略去认识是必须。
其次,要有选择性的品茶。一般可以按产茶地、茶料、年份、制茶工艺来选、也有按环境、人、气候、甚至身体状态等来选,然后从头喝到尾,有的时候,中间再泡点别的茶,对比着喝,或搭配着喝,这样可以加快懂茶的步伐。
因为,每一款茶的每一泡的味觉体验都是不一样的,茶山环境不一样、制作的手法不一样,你体会到的茶气、茶味,还有它们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整个的、单次的味觉体验,才能形成它完整的味觉记忆;如果后期储存方式、储存环境变化后,味觉体验也会改变。
茶的体验是丰富的,通常意义的好茶有两种,一是绝对好茶,二是性价比高的相对好茶。
老茶客们总说:“喝茶容易,懂茶难矣。”是的,喝茶,从入门到精通,从喝茶到懂茶,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除了习茶悟性、味蕾差异、知识储备、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也是看各人的茶缘深浅。
第五,我们要如何习茶。
到最后喝茶这一步,茶的品质优劣只是一个方面,影响茶汤好坏的因素也有很多,像泡茶用水、水温、器具、冲泡方式等等,对于单丛茶来说,泡茶技术是一门含金量最高的专业,所以才有“工夫茶”这个说法。
如果你了解了这款茶,用适当的水、水温、冲泡方法,你就能让那款茶的茶气、茶味、变化,鲜活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体验。所以,要懂单丛茶,如何泡好一杯单丛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知识结构。
要正确学会单丛茶的泡法,那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磨练,单是“狮子滚绣球”的洗杯环节,没有一年半载的刻苦磨练,是无法熟能生巧的。
——从一个茶小白进阶,一路走来,我越来越深感中国茶的博大精深,茶海浩瀚无垠,所以越来越感到自己的茶知识的浅薄,所以越来越觉得需要“禁语”。
因为在跟一个来自香港的茶友的交流,她的认可,她的懂得,她的鼓励,让我想与大家交流今天这样的一个话题,有失偏颇的地方大家指正!
爱茶只能代表情感,证书只能代表理论,名师只能代表门槛,经验只能代表过程,而要真正成为懂得一点单丛知识的、爱喝茶的人,除了不走偏、不迷信、不偏听,就是喝喝喝,尽情享受茶汤的美好,别无捷径,这也是习茶的初衷。我想是这样的。
可以说,这些也是我习茶之后,到目前为止,最深刻的一个总结和体会。谢谢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茶友们对我的指点和鼓励。
单丛茶的习茶进阶:惜茶、识茶、懂茶、习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