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虚的是什么?
有的人说是爱情,有的人说是男人,有的人说是金钱。
但我认为是愿景。
许多人一提到这个,就嗤之以鼻,愿景能当饭吃?你给我画饼了是吧?你忽悠我是吧?我可没那么傻,我要高工资,我要高福利,我现在就要舒适的待遇!
什么狗屁愿景?一边凉快去。
甚至许多人一提到愿景,就有气,能不能实在一点?你一天到晚整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能不能干点实事?
呵呵,且容我细细道来。
曾经,我也觉得这是个拿来唬人、洗脑的玩意,还不如出去谈个客户来得实在。某一天,我忽然不这么看了。
宇宙充满了能量,我们的愿望可以向宇宙发出,进而满足。当然,在发愿的同时,不是躺着睡大觉,而是要有大量的行动。
如果把宇宙比喻成为一个巨大的云服务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客户端。当我们向服务器发送了请求和信号之后,就能从上面下载我们想要的图片、程序。我这是用互联网语言来描述心想事成这个过程,也是《秘密》这本书的互联网描述。
当我们没有愿景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往哪里去,就像一艘漫无目的漂流的鬼船。
当我们发下愿景,有了一副清晰的图像,有了多少帧的场景,就是在与宇宙建立连接。连接之下,就是能量的交互和传输。
有点太玄了是吧?我承认,这不是科学。科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要定性定量,目前的科学还无法实证这样的一个能量传输过程。就比如,有些东西可以感应,但无法证明。文学和艺术也不是科学,但不能说他没有价值。
扯远了,回来。有没有发现有些公司特别有生命力?他们的创始人会不停地向员工描述未来的愿景,非常清晰、具体,活灵活现。许多员工就信了,于是整个公司特别有凝聚力。最终,愿景成了现实,比如软银和阿里。这些老板最开始被人当成是疯子。
也有一些公司的老板,可能最开始也有愿景,但老板自己都不完全信,当然也没法让员工相信。没过多久,士气就越来越散。还有一些老板,从来不相信愿景,他们的个人能力非常突出,也不需要愿景,只要能赚钱就行了,想那么多干嘛。
当一个人、一个企业有了愿景,他们就有了目标、方向,心理也有了寄托,不再像是无根的浮萍四处游移。当一个人开始向宇宙发愿,并且去感受那种能量的交互,他将不再孤独。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故事和场景中的。当老板向员工描述愿景的时候,虽然愿景暂时没有实现,但员工可以进入那个场景进行预先体验。他们能看见一些未来可能看到的东西,他会觉得踏实、有动力。这比干瘪瘪的讲理论可要生动得多了,保准不会有人打瞌睡。
还记得望梅止渴的典故吗?如果当时曹操不用愿景,改用直白的大白话来说,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兄弟们啊,糟了,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我估计我们十万大军得他妈死在这里......
士兵们一听,估计也就没劲了。糟了,丞相都这么说了,反正都是死,我不走了,坐着死也比累死要好。估计,真要死一大批。
企业的愿景越清晰越好。每天讲,时时讲,逢人就讲,这叫布道。讲得越多,愿景越清晰,实现起来就越有方向和方法,速度就越快。
五年之内我们的销售额要完成多少,一年之内要完成多少,直至每月、每周、每天。不仅要有数字,还要有场景。一副信心满满的拜访客户的场景,签单时自信的场景,庆贺时狂欢的场景,都要越清晰越好。
为什么是场景,而不光是文字呢?因为我们与宇宙连接的主要方式是图像,而不是文字。怎样来实证这个说法呢?我们经常说想法想法,但我们脑袋里面浮现出来的肯定不是文字,而是各种图片、图景,这是潜意识的运作形式。
我不知道说的这些是否把大家给绕晕了?建议大家学习一些关于心理学潜意识方面的的理念。
有人曾经跟我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只想用未来将要发生的一些事实来说明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在未来,人类主要做的工作将主要是创意、创造性工作以及一些意识层面的事情。为什么?
因为,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整个社会必将出现一大批闲置的人类。有一些工作,诸如律师、老师、操作工等仅仅是信息的中转类的工作、重复性机械工作都将逐步被机器所取代。当然,没那么快,是逐步发生的。
而唯一无法不被机器取代的工作,就是那些运用意识的工作。至少在目前来看,机器还很难产生意识。而所谓的意识,在一些人看来,就是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这实在是个误区。
而愿景、梦想、理想这种高大上的东西,是机器很难拥有的。如果真能达到那一步,人类也就成了造物主,估计离DESTROY也就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