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编辑H老师加了微信。
上半年比较闲,重拾旧业以后四面出击,凡是能够看到的、有适合栏目的报刊杂志都试试。结果有一次从图书馆看到S杂志,感觉味道不错,好像自己也能写写。正好手头有一篇文史稿子写着,采取了一点个性的写法,似乎合适,但是没写完,估计等到写完还得一个月。这可不能等,要不先写个短的,未必能中,但试着留个印象先?
于是从现有文章里抽出部分,花了几天时间,加加减减凑成一篇,发了过去。大约是因为前期已经打磨过很久,有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急就章也得到编辑老师的很快回复,说觉得不错,唯有一个细节需要核实一下。我一琢磨,老师说的确实在理。稍事修改后,当天又发过去送审。
这可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毕竟这个杂志还不错,能上一篇还是很愉快的。即使上不了,好歹编辑也还是给予了肯定,自己这个写法也是第一次,那也知足了。
不过很可惜,到了月底,没有消息。看看新刊目录,确实没用自己的稿子。暗自神伤的同时,继续抓紧把手头那稿丰富调整完工。终于到了6月底前后,再次发出去。心想:最后再试一次,再不用,说明自己能力有限,短期内也不想再试稿了。
发出去之后,H老师的邮箱简单回了一句“收到”。这个不太好理解——既可以理解为“没有上次那篇稿子好”,因为上次周五投稿后,周一就回信表示可以送审;但也可以理解为谨慎,毕竟上次第一印象再好也没有赢过终审,无果而终。所以心里也就忐忑,只能发射后不管——随他去吧。
沉闷几天,H老师突然主动加了自己的微信。惊讶之余又有惊喜,暗想也许文章虽然不怎么样,但还有改头。但聊起来,乐观成份稍多一些。H老师大意是说,感觉我的文字风格有些与众不同,这种写法不容易但拿捏得比较稳妥,可能在他收稿里属于比较特别和少有的一个,所以认识认识。又聊到最近投的那篇稿子,问了问大概的想法,我问是否需要再改改。他说暂时不用,直接送审再看。
好的编辑或作家,似乎都很谦虚。上次投稿时,H老师第一次回信没留名字,第二次回信时可能觉得文字还行,就留了自己名字。随后我就找度娘问了问,发现他是个业内颇有名气的作家,看到了他的著作和记者访谈,大概了解了他的基本轨迹和方向。后来又陆续在不少报刊上看到他名字,颇有亲切感。无论前面看访谈,还是这次加了微信后的交流,感觉他是谦和低调的人。我猜想跟他的出身有关,60后,大我十岁,年轻时做过工,后来似乎凭着爱好走出一条路,某种意义上也是“半路出家”吧?这对我这种业余写手来说,似乎更容易心有戚戚。
不知道这第二次试稿会怎么样?这次的稿子写了很长时间,确实用心不少、用力颇多。但也有现实问题,就是确实有点偏长,只因为考虑内容的丰满、人物的周全,投稿前也没舍得精炼下来。希望能有个好的结果吧,不过估计还得等一个多月。
跟H老师的交流,倒是增加了一点犹豫。比如,如果这次还是上不了稿,怎么办?稿子本身倒无所谓,先放放,或是拆成至少两个文章,给报纸也是没问题的,时效性上也不会有影响,无非多花点时间重新调整。关键是,之前想着,这次的稿子要是没上,暂时就不给S杂志投稿了。但H老师的态度又始终很谦和,让人觉得就此不再写,似乎不大好意思。要么就自我追加一次试稿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