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 我的书

作者: 牧心微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3-16 00:05 被阅读0次

        从前见识短浅,又一直在为了各种考试而读书,因此总以为“兴趣”应该是诸如写字、绘画、乐器之类的远离世俗需要的、经济实力雄厚的一小部分人才值得有的。最近才深深体会到,原来读书写文章也是如此让人着迷的兴趣。

        毕业五年多,每天处理生活和工作的琐碎,觉得这应该就是正常的生活。有一天要长途出发,为了安抚四岁的女儿在路上的情绪,我们经过一家文具店去挑选玩具,突然的一瞬间,怀念起了从前读书与提笔写字的日子,那种“心流”,就好像我与从前的好朋友几年不见,再次见面时惊喜又感叹。于是我再也不想把读书这件事,当做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事了。

        记得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是不读书的,没有。”对于我而言,还谈不上什么成功,但是我却不会否认读书会让人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无论成功是大是小。我的逻辑是:对于一个有理性的正常人来讲,读优质的书让人开阔眼界,认知自我,认识他人,了解不足;然后指导行为,扬长补短,最后达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有可能带来读书与践行的副产品:你自身眼界能力素质的提高,修为的增加,乃至财富的增长。不论怎样,读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付出努力的。当然了,逻辑的另一面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很多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死去了,以后的每一年,都不过是在重复你二十几岁时的心境与日子。

        我虽然一直到25岁才离开校园,并在中国水平最高的师范院校读过三年研究生,却真的不敢自诩自己是个“读书人”。然而幸运的是,有幸遇到了几位好导师,用他们的言行,教给了我最朴素的道理。读研的三年期间,我的专业导师在耶鲁大学访学一年半,期间我们有任何学业或者是论文上的事情,都是以邮件往来。其中有一封邮件对我意义深远。导师在邮件里写到:“研究生三年,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事;多看,深思,后言;对社会人生,存三分敬畏之心;凡做人处事,持稳重之态。三年期满,顺利毕业。士农工商,自求发展。” 每次我看到这封邮件和导师的叮嘱,都觉得自己还离得太远,做得远远不够。还有一条短信让我记忆尤深。2012年我还在读研二,因有一次提前毕业的机会,便去参加了一次考试,然而最后的面试并不顺利,失去了提前毕业的机会,而同专业另外一名同学经过努力申请到了国外的博士名额。当时我觉得那是我长那么大以来经历的最惨的一次失败了,随后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跌倒了谷底。在外访学的导师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只给我发了一条信息,两句话,让我从此再也不消沉:第一句话是:第一个摘到的苹果,不一定是最好吃的苹果。第二句话是: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走好自己的路。对于任何时期的我而言,这都是最有价值的人生箴言,它让我在每一个疲惫消沉或者不如意的时刻能够瞬间振作。

        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能够师从名师,然而“导师”却未必一定要是名师,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导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亲朋,也可能是我们读书生涯当中遇到的任何一位老师,还可能是你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北大何帆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我的两个老师》中,也提到了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一位老师,用自己的言行教给他的一个道理:原来最值得过的一生,就是追随你内心的兴趣,做你想做的事情。

        无论是哪一位导师,总不会提醒你一辈子,也不会在你的每一个人生节点都给你出谋划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自己寻求帮助,而寻求帮助成本最低的方式,就是读书,读好书,读优质的书。书中的那些个体,即使不和我们同处一个时代,却也有着人性和人生的共通之处,我们从他们的命运中,多多少少地会照见自己,也会从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中来检视自己,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地成为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导师 我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ad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