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经常有心灵鸡汤的感觉。鸡汤于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尽管这些鸡汤都是正确无比的道理,但无法快速解决人们现实中的问题,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毒鸡汤”。其实我觉得,若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鸡汤,喝一点也确实能滋养心灵。话说哪一口鸡汤不是经历了重大事件后的突然开悟和灵光一现呢?
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比如作者在《爱的对象》部分开篇就提到的这句话,就让爱站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完全撇开了现实生活中的鸡零狗碎。如同置身于浩瀚宇宙中,就不会在意一粒硌脚的沙子一样,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去看待“爱”这件事,是不是就不是会为我付出的多还是你付出的多而大打出手了?这就是理论的作用。
《爱的艺术》读到今天,突然有点咂么过味儿来了,也对作者有了更多的崇敬之情。
之前的部分作者谈到爱是“给”而不是“得”,这个观点渗透到本书的每一处,今天读到的部分也同样给出了回应:“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一、博爱
TED演讲《Being a Global Citizen》(做一个世界公民)中提到了一个出生在牙买加,已经移民到了美国的黑人姑娘Davinia,她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去帮助别人,无论是哪个社区、国家、人种,她通过媒体号召人们捐出手中的硬币,用这些钱去帮助那些贫穷地区的女孩子们获得教育。演讲者以她为例,号召大家携起手来,打破国家界限,为全球的共同发展作出努力。我觉得Davinia算是博爱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TED演讲者Hugh Evans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作者特别指出,博爱是以平等为基础的。帮助,不是盲目的施舍,只有投情地理解他人的难处,才会有博爱的行为,而这种休戚与共的情感是需要在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
Davinia Davinia帮助的女孩子们二、母爱
昨天的读书笔记中已经提到了母爱。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这一点,作为一个母亲,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孩子像自己的一面镜子,映射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尤其是自己压抑在潜意识中不愿接受的缺点,会一一在孩子身上看到,所以,母亲抚育孩子的过程,更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自我完善中,生命自然有了新的意义。
爱的对象(一)—《爱的艺术》读书笔记20181021当孩子渐渐长大,TA不再是母亲的一部分,必须要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意味着要与母亲分离,母亲会在潜意识中会恨这种分离,会想办法阻挡,而潜意识会指引人的行为,这时候母亲往往会过度包办替代、会指责,甚至会压制孩子的能力。这样讲,绝大多数没有心理学知识的母亲会难以接受,没有哪个母亲会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敌意呢?所以精神分析中的面质技术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爱背后的恨面质出来,让求助者看到。
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真正的母爱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