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作文画阅 读,我们学校从两年前开始启动,去年大家用的都很好,他不只适合用在语文学科,其他学科都可以用,首先介绍一下思维导图。
导图有树状图、神经图、泡泡图、鱼骨图、之字图等等,我们用的时候可以依据自己要讲的内容选择用什么图。

一、那如何用呢?
我先从画阅读说起。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一般分三步走, 即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交流、课后复习,那么低段该如何做呢?
1.首先说一下预习,低年级的孩子第一步要做的是找出文中词,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标出生字新词、二类字、平翘舌音。
2.上课时以导图呈现课文内容。以题目为中心,短小的文章可以分段画出分支:主干部分可以标段,也可以标主要人物,板书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长一点的文章,主干部分呈现开头、中间和结尾,中间部分只板书重点内容,也可以用导图单独呈现所讲重点。这样从课文开始,以课文为例,让孩子知道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不要旁枝末叶,知道文章都有一定的结构和顺序。虽然孩子小,但从这个时候慢慢渗透文章结构和中心,为今后写话和阅读分析打基础,借助导图,不单能深入分析理解课文,也以课文为例,渗透了写作方法,以后孩子们在写作文就不会那么头大了。
3.遇到文中有插图的,那就先看图说话,以“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这三个步骤,让孩子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低年级的孩子用上:“谁在哪里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说话,逐渐的可以加上“猜一猜”,猜文章会写什么内容。一开始孩子的说话可能凌乱一些,等孩子说话练习熟练了,就可以提醒孩子说完整的话,把孩子们习惯用的“图上画了什么……,我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字眼去掉,要求孩子说完整通顺的话,这样既培养了孩子说话的能力,也为写话打基础。因为“会说就会写,会说才会写”。
4.在用导图的过程注意文中词,该解释的解释,该注音组词的注音组词,如有多音字、反义词、近义词都可以用泡泡图的形式给它引申出来。
以二年级第12课《坐井观天》为例:

再例如二年级第13课寒号鸟,根据课后题“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这也就是说,部编本课后题都有着很重要的教学点,也提请大家关注。
二、中高段如何用呢?
中高段的孩子,自己已经可以用了。首先是借助导图来预习,仍以文章题目为中心,从“字词句、作者背景、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写作目的、读后感、我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向外扩散,让孩子们在预习时把导图完成。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导图为揪手交流讨论,然后汇报,教师在板书时,捡重点也就是关键词板书即可。当然,由于中高年级的程度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各段根自己学段的课标来衡量导图中要呈现的侧重点,三四年级的孩子是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而高段则需要更广的内容,高段的孩子在重点句子(自己喜欢的句子)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特殊句子的作用或好处,还有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方法。这样引导,除了培养孩子阅读分析能力以外,还起到学习写法的作用,为今后写作做铺垫,打基础。这些是导图在课前和课上的运用。课后,可用导图做知识点的梳理。以单元为例,一个单元学完了,孩子们根据单元主题来梳理重点,梳理和练习一些重点掌握的内容,以六年级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写景抒情,重点是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第二单元是记事,第三单元是说明文,第四单元是小说。以
第四单元为例,我们可以做一个细节描写的主题训练。

让孩子在本单元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并写说出这样写的好处或者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先写第几课,第几自然段是什么描写,作者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我们知道这类题一般为三分题,什么描写占一分,写出什么占一分(这些要根据语境来写),表达了什么占一分(这些要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来定)。给大家一个预习的模板。

二、画作文
一年级的孩子,在看图说话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能基本说一句完整的话,或者一段话的能力了,我们以导图的形式告诉孩子写作的顺序,适当的用上修辞,会使句子更生动,当然一二年级的孩子肯定做不到我们想象的那样。但从这时打基础,往后中高年级他写起作文来就不会犯难了,这样给孩子引导,孩子的作文便会中心明确不跑偏了。
以写景的文章为例,首先要点出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写景的文章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由远及近等这样的顺序来写,老师的下水文引导孩子导图的中心是题目,主干部分写什么,分支从哪些方面来写。其余部分有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去填补,最后根据自己的导图,整理成文。
高年级这次没有涉及。
2019.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