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
1
在高考大省河南的某十八线小破县城里,能读到郭敬明的书,我不得不提一位同学。他的名字早已忘记,我就称呼他为K吧。
K生的清瘦,个头不高,总是留着蘑菇头,长长的流海快要遮住眉毛。五官稍微集中,小小脸盘,细细眼睛,笑起来的样子很腼腆。
他写字漂亮,打乒乓有一手,作文很好,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复印了贴在墙上供大家瞻仰。
那个时候,班里还传阅过他的小说。那篇小说是纯手写的,笔迹清秀,看起来像女孩子的字。小说让人感觉非常压抑,大概记得两个场面:一是,兔子咬下了“我”的耳朵;二是,“我”摔进下水道里,门牙掉了,满口血污。
他也有爽朗开怀的笑,但给人的整体感觉是阴郁的,深沉的。不知道是不是小四的书看多了的缘故。
高中毕业后由于成绩不理想,我又都复读了一年。最后一次听到他的消息,是在我复读的时候。一个闺蜜告诉我,K向她表白了,她感觉有些疯狂,问我怎么办。
我先是一惊,他那么腼腆害羞,怎么可能鼓起那么大的勇气?旋即却又明白过来。K应该就是那种人,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汹涌。但问题是,K可能爱错了人,他大概还不够了解那个女孩子,他们本不是同一频道上的。
后来两人不了了之,我再也没了他的消息。也不知道现在他还在写小说不写。大概由于我和K也不是同一频道的人吧,跟他的交集只有两点:第一是乒乓球台;第二是《幻城》。
2
那时候,我跟K一样,在陌生人前特别不爱说话。如果不是因为《幻城》,我们之间的第一句话,大概会无限期往后推迟。
没记错的话,那是一个周日的下午。按照国际惯例,这天所有的住宿生需要在晚自习开始前返校。家在村里的孩子,一般都会提前搭公交车进县城,三五人约起来,或网吧或桌球,玩上一玩。
当然,作业多的时候除外。
在我们五六个好哥们中间,我不算智商最高的,但算是最勤奋的。那个周日下午,我早早来到学校,写完作业下楼,看到他坐在台阶上看书。看的全神贯注,甚至连我在他身边坐下都没察觉到。
周围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杨树叶的哗哗声。
我轻轻碰了他胳膊一下,以探寻的目光指向他手里的那本书。他抬头,腼腆一笑,手指夹在看到的那页,合上书本给我看封面。
“哦,《幻城》?”
在此之前,我能接触到的课外读物,最多的是厚的像砖块似的玄幻武侠,或者是《今古传奇》、《现代兵器》之类的杂志。《幻城》的出现,绝对是一股清流。
我把书从他手里拿过来,只读了几个句子,就两眼放起光来。心里由衷地赞叹,竟然还有这种书,怎么可以这么美!便问他读完了能不能借我看,他见我真心喜欢,便也一口答应下来。
那大概是我跟他说话最多的一次。正是那次谈话过程中,我窥到了他眼神中跳动的火苗和心底汹涌的波涛。
3
由于年代久远,至于后来真正去读《幻城》是怎样的感觉,反而记不太清了。只是记得当时仿佛如获至宝,恨不得把书上的每个字都吞进肚子里。
现在回想起来,《幻城》对于当时的我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首先郭敬明在人物名字上恐怕就花了一番心思,像卡索、梨落、樱空释、岚裳、星旧……这些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迷之唯美的氛围。
而这种唯美和《幻城》整体的叙事风格以及动漫般的想象力是自成一体的,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仿佛是不小心闯入了一个冰雪晶莹的全新世界。在这里我大气不敢出,只有赞美和膜拜的份。
不过,读完之后,却出现了不少中二青年的症状。
首先,可能情感充实丰富了很多,总觉得全世界没一个人能够真的懂自己。走起路来,步履也变得更加沉重。偶尔会扬起四十五度的脸看看天空和落叶,眼神会突然充满忧伤,里面也开始有意无意地“弥漫”出一团大雾来。
不管正在干什么,只要脑海中浮现出来“请你,自由地……”,都会觉得仿佛糟了雷击,浑身一颤。
有点像辛弃疾一首词中说到的情形,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字,做。
当然,那个时候不懂得,只能以此为美。而且,不久之后更是在此基础上,渐渐发展出来真切的悲伤和疼痛了。
4
《幻城》之后,我在自己那价值498元的步步高电子词典上,读完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和《悲伤逆流成河》。
那个电子词典是没有背光灯的。现在依然印象深刻,读完结局的那天是周末,住在家里。那个时候全国经济好像都在豪放地大发展,供电量紧缺。
在农村,夏季经常会被拉闸限电,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备几根蜡烛应急。在那个停电而又闷热的夏季夜晚,我就这样凑着烛光,读了《悲伤逆流成河》的结局。印象中,故事的最后几乎所有人都死了。
我读完后,熄了蜡烛,瘫倒在堂屋的椅子里。吃过饭的邻居都走出来,在大路边上搬了小墩子坐着乘凉,嘁嘁喳喳地聊一些家长里短。不时会有一群孩子,拿了手电筒到处乱照,寻找鸟窝或爬到树上准备脱壳的蝉蛹。
我就定定地瘫倒在那里,瞪大眼睛盯着无边的黑暗,心里充满了空虚。现在,我早已不再记得大概的情节,但是那种心境却依旧历历在目,令人刻骨铭心。
书中的那些人物,似乎他们的青春永远那么个性鲜明,他们生活的城市也绚丽多彩,令人羡慕。然而,与此同时他们的身上也都承载着这样那样的压力,以至于到故事的最后,都不得不去以青春的生命与之抗衡。
我说不出应该庆幸还是遗憾。庆幸的是我自己的平淡,然而遗憾的也同样是我自己的平淡。
我生活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根本没有那么绚丽多彩的生活。而我自己的青春也是廉价的,终日与白花花的试卷为伍,年纪轻轻却搞得暮气沉沉。我讨厌忙碌勤奋的自己,讨厌尘土飞扬县城。
然而,他们的故事却也让我深深懂得:即便我的青春平淡如水,那也是单单属于我自己的青春。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样一来,心境便比读完《幻城》之后更加沉重。
但无论如何,从那之后,高中时代就再没有读小四的任何作品了。那个停电的蜡烛之夜,后来每次想起总觉得后背发凉。脑袋里总是盘旋着主人公拿着菜刀割腕自杀的情形,仿佛是割破的是自己的手腕。
5
不读小四之后,依然喜欢很多小四书里的“唯美句子”。
比如至今仍记得的那句话——“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前桌L同学那里看到的。当时借她的书抄笔记,偶然看到书本的留白处写了这句话,觉得很美。
当时还问她,“你真的确定吗?”
她答道,“当然。不然呢?”
我笑了笑没说话,后来把那句话写到自己的课桌上。我当时觉得那句话很有力量,但是我更加觉得自己比那句话更有力量。
那个时候全校只有一个供开水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茶炉。茶炉有单独一排房子,烧着一个锅炉,离教学楼有段距离。大家一般都会买一个大开水瓶,装上满满一瓶水放在座位边上。
去打水的话一般会拎上周围两三个要好朋友的一起,突然没水了也会互相倒一些。时间长了,大家就知道了彼此的饮水习惯。
比如我,每天早上必然要饮一杯水才能开始早读。自己本来喝的就多,早晨水瓶里基本上是空的。而那个点茶炉的水还没烧开,所以经常到处讨水喝。
有几次,模糊着双眼走到座位上,准备拿起杯子讨水的时候,却发现杯子是满的,热腾腾地正冒着气。不知道是L还是她的同桌J倒的,但手掌和心底都浮出一股暖意来。
那个时候距离高考只有几个月了。后来追问过,也调查过,也套过话,但最终没能知道到底是谁。
现在嘛,估计大家也早把这件事给忘了。正如在L的书本上看到的那句话那样,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然而我却可以骄傲地说一句,我还记得。在我而言,我的力量确实比那句话大。一辈子固然太久不敢说永远不忘,但写下来,就有了胜过岁月的武器。
6
L毕业后去了北部一座风很大的城市读大学,我则因为发挥失常,最终不得不去复读。那年才真正懂得,锅是铁打的。青春和感伤这种小资情调,并不能拿来当饭吃。
复读最难熬的日子,都会在周末半天假的时间里,跑到网吧。再用电话把L或者其他读了大学的朋友拖出来,在QQ上聊天。那个时候智能手机还不普及,打电话又会觉得贵,相对来说去网吧是个不错的选择。
就这样,在大家的陪伴下,读完了第四年的高中。结果还算理想,超出当年一本线67分,最终去了华中一所高校读大学。
那个时候还会跟L联系,或者在QQ空间里互动一下留言,或者煲个把小时的电话粥,互相损上一损。读了大学之后,似乎大家都不再读小四的东西了。
大一快结束的时候,在跳蚤市场上买了一本毕业学长的《夏至未至》。这是我第一次花钱买郭敬明的书。读下来,满脑子只记得校园里茂盛的香樟树了。那些读书时激荡起来的感伤情绪,似乎也像进入尾声的青春期一样,变得寡淡无味。
再后来,开始谈恋爱。像很多大学生一样,除了整天想着“吃什么,去哪吃,怎么吃”这人生三大问题之外,也会想“玩什么,去哪玩,怎么玩”这另外一组人生三大问题。
不仅如此,还要忙着吵架,忙着道歉,忙着考试,忙着毕业,忙着找工作或者找出路。当然还是会抽时间读书,但再也没那种心情去读小四写的东西了。
7
最后一次接触小四,是大学里和当时的女朋友去看《小时代》。我们的初衷是,去找一找槽点,取个乐子。结果看完一致认为不需要找了,因为全程都是槽点。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分手了。L也在大学毕业几年之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青春走到这里,其实已经彻底散场了。
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些年和郭敬明的羁绊,终于发现,其实一路走来,变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我读郭敬明的书,读的其实也不是那些书,而是在书里读我自己的故事和心情。
当我鲜衣怒马的时候,他的书符合我所有关于青春的美好想象,他为我那泛滥而又无处安放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通道,或者说是承载的器皿。
然而,当我走出青春的繁华,目视这真实世界的荒芜与鲜血淋漓的时候,我便终于发现,那华美的梦境和故事原来竟如此不堪一击。
这个时候,我便不再需要这些虚空的“愁”来帮我“赋新词”,因为我已经有了更加真实的,成长中的“愁”来急需我亲自解决。
当我面临吃饭,睡觉,生存的问题的时候,郭敬明或许和琼瑶阿姨一样爱莫能助。假如我告诉他们我没饭吃的话,或许他们会反问我:为什么不吃肉呢?
所以,当青春的风花雪夜过去,曾经的那批少年长大成人的时候,现实会告诉他们,孩子们啊,离开这已经荒芜的乐园吧,是时候去寻求一些更加真实的东西了。
然而,那批和我一起读着郭敬明长大的90后们离开了,又有新的一批00后们跳着欢快的舞步来到了独属于他们的青春乐园。他们或许不再读小四,而去读小五小六。但不管怎样,他们也同样需要一个承载情绪的载体。
于我们自己而言,我们已然历尽千帆,渡过青春之河,前方迎来的是更加深邃和广阔的大海。无论是读书还是人生,都不应该止步于此,而要向更深处去探索,向更高处去追寻。
在追寻之余,当我停下脚步的时候,除了纪念那已然废弃的园子,还要感谢作为我青春之河摆渡人的郭小四。不管他现在是否仍然来回穿梭在那条河流之中,我只有定意要朝大海的方向继续航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