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节举办,场面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好,美食越来越多,看客越来越挤。美食节确实满足了不少人的味口,也让人眼界也大开。
美食节最能吸人眼球的便是那大灶大锅。有锅有灶自然少不了煮东西。煮的食材当然就是美食节最耀眼、必须是当地特别推介、最能体现当地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具有传统特色又不乏现代品味的东西,让人有感觉、有印迹、有回味。策划者便能挖空心思,展开尽可能美的想象,而且一定能迎合主办方的意图,融进主办领军人的新思想,做大做强做出亮点。这才有了一次比一次的涌动,一次比一次的排场,一次比一次大的锅,一次比一次煮的丰富而不失体面。
煮粽子,多少人为了这一锅粽子,用了多少米,用了多少粽叶,花了多少人多少时间来包。煮粉条,为了这一锅粉条,精选多少好米,大米来自本地某某优质大米,里面的骨头汤熬了多久,要么里面放本地产的鱼呀什么的,放了多少公斤,放了多少配料。然后突出的就是,煮的时候有多少厨师操作,现场还有多少围观的群众,再用最能够把当时环境渲染够的词表达得淋漓尽致。
煮好的东西,主办方吃,现场群众吃,确实有与民同乐的大感。厨师累坏了,不停的给现场人分吃。见者有份,可谁都想争吃最早的一碗,最初的一勺。开吃的时候,原本就开始骚动的人们,确实有些急不可奈。用沸腾起来表述确实不为过,各种声音掺杂其中,分不清是笑是叫是喊。谁也不缺这口吃的,可谁都想要这个氛围,要的就是能在镜头底下有自己的影像和在那场合下特有的一个动作,“美食节我来了”的回头一笑。
看着欢乐、气派场面众吃的样子,难免想到从电影里看到最困难三年,包括从老人那里听来的最困难日子的那种景象。大家吃大锅饭,集体办食堂,到了吃饭的时候全拿着碗,等着分食。没吃的日子,每个人脸上展示的对吃饱的渴求。
二张众吃的画面,体现不一样的心境。好日子人们懂得享受,发扬美食的光大,发掘更多的快乐,提升生活的品质。困难日子只想吃饱便好,是什么不重要,重要是能把肚子充饱不至饿到。
生活越来越美,是创造的收获。只是对美食节刻意的造口大锅,就为了那一煮还真的有些不认同。对于普通人的不认同,说到底只是聊表而已,并没有实质性的厉害关系。
为了那口大锅,应该是费不少事。大锅最多一年用上一次,弄不好来年还要造口更大的。大锅煮大料,为的就是打破某某记录,领个某某牌子,塑造某种形像,突出某种特色,显现某种排场,宣扬某地文化,造大某些业绩,这才是大锅真正体现价值的所在。大锅并没有什么,就是铁造出来的,不要它随时可以砸烂变成废料。
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回头想想,除了上面的大锅煮,就是劳动力多。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把更多的食材放进煮,体现了分享的快乐,体现了生活的富足,体现了平安生活的自在和悠闲。
其实还可以追溯到古代,盛世帝王用大锅煮东西犒劳壮士和平民的景象。激发壮士斗志,鼓舞士气。昭示太平盛世,帝王何等体恤平民,何等亲民。
历览这些年各地举办的各类节,似乎一些创意的节并没有完全遵循因地制宜,更大部分是求大求全求好看求吸眼球,真正能有多大的拉动恐怕看者是说不准。普通人能多个去处,闲暇的日子正好可以消磨时光,这倒是真的。
由大锅煮不免想到很多这样的排场。一些地方沿路统一涂墙,好端端的屋顶加一些统一造型,远远看去是好看。殊不知,后加的单独立面很不稳定,碰上上半年吹大风,随时可能倒塌下来,危害多大呀。就如大锅鱼煮粉,众人狂吃,万一有些人吃得过于开心,一下将鱼骨头吃下,卡在喉咙那是件多么危险又可怕的事情呀。
再者,与大锅煮类似,确是个极大的浪费。经常说钱要用在刀刃上,这也叫刀刃上?几米大口径的锅煮粉,吃是吃不到多少,谁还会爬到锅里去争吃呀,就如乡下人说的,“一半在天一半在地”,实在是不该。把一些旧房涂层涂料,房子还是旧的,危房还是危房,改变不了是旧房老房的本质,又有什么意义。
美食节也好,美丽打造、扩大说来也罢,发扬光大传统的,有效探索创新的,不过分虚化,不打肿脸装胖子。多贴近现实,多贴近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把诸多优良元素融进去,创新发展,并不是改头换貌,来个美丽转身。既能让人在传承中领略文化的厚重和悠久的壮美,又能让人感受发展创新的有效衔接。
大锅煮迎合了一时的风光,换得一片闹腾,但绝不能煮出真美食来。劳神伤经的东西少点,一样能办成博得众欢的好东西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