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临睡前,姥姥拿来几个新买的小磁铁给娃玩。娃分别摆好了位置,开始自己的游戏。姥姥热心出主意,用手一拨弄几个磁铁瞬间吸附在了一起。娃有点不愿意了,埋怨姥姥乱动,姥姥不甘示弱,伸手要把几个小磁铁分开。最后分是分开了,可四个小磁铁都断了~
于是一场纷争就此开始:娃埋怨姥姥弄坏的,姥姥反驳说给她的时候就坏了。两人争执不休,最后一个开始哭,一个气嘟嘟的回了房间~
我呢,就在旁边擦脸。静静的看着他们的发展。
自爱待我收拾好自己,姥姥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娃呢,就是抱着枕头卧在角落里呆呆的看着自己已经破碎的小磁铁,一声不吭。
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也经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亲子关系如此,亲密关系也如此。
其实背后的动机都是一样的:
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们因为情绪激动,于是便忽略了事件本身,忽略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被情绪裹挟着进入到相互的攻击中:你说是我的错,我要赶紧跳出来保护自己加以反驳。于是两人的争执便和事情无关了,反而进入到了相互的不认可中。
娃的这件事就是如此,他新来的玩具还没有得以把玩便坏掉了,所以心里很遗憾很失落很气愤同时也很委屈。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全然的接纳他此时的情绪。这个时候情绪只是对磁铁坏掉这件事情的反应而已。而我们往往这个时候就会添加了很大大人的判断:“多大点事”“坏了就坏了呗”,再不就甩个脸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于是娃的这份郁闷还没得以抒发,就又背上了不被喜欢的压力和担心,开始拼命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娃就会真的把自己真正的内心封藏起来,演成一个讨父母喜欢的角色。这也便是当代很多人内在小孩的创伤所在,也是很多讨好型人格从小的性格成因。
这是其一一种发展趋势。
和谐还有另一种就如娃和姥姥的争执一样,相互的指责。
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因为情绪没被接纳,内心对于想要人理解和安抚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就开始矛头向外指向了身边人:都是你都是你。被埋怨和指责的一方比如事件中的姥姥,则自动调出自保模式:为什么就是我弄坏的,你给我的时候它就坏了~于是双方各不服气,不欢而散。如果处理不好,以后娃的处事方式里就会遇事埋怨指责,大发一通脾气来发泄情绪,成为一种所谓“坏脾气”的人。
这个事件的发生,其实细想想,只是磁铁坏了这样一个小事。事情本身纯中性,关键就取决于当事人的处理方式。
如果可以心平气和的处理,那就找找它坏的的原因,再买几个新的来玩,从此便也有了经验更加小心,自己想要玩磁铁的这份需求也得到了满足,万事大吉,爷孙两也其乐融融。
独立所以当事件发生的时候,看到并且允许情绪的自然流动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代表了父母对于孩子或者亲密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全然的爱的接纳,这就是孩子长大以后内心力量的来源:足够的安全感。
我走到娃的身边,轻轻的招呼他:“大宝,过来妈妈抱抱”,然后把手放到了他的后背安抚。我轻轻的招呼了三遍,娃都一动不动,直到我再一次伸出双手,一手拖住后脑,一手轻抚后背,娃才将头偏向了我这边。我轻轻的拥抱他,没有说辞,没有不满,只有一份爱的陪伴。在娃感觉到足够安全的时候,刚才被他硬压抑下去的情绪又冲了出来,娃开始抽泣,既而痛哭,随后开始用手使劲的锤墙。我就这样安静的抱着他,轻抚着他,任由他发泄。这样持续了大概五分钟,娃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他握着我的手,呼吸开始变得均衡,不一会就睡着了。
我和姥姥简单沟通了几句,大家便都轻松的入睡了。第二天起来,我们重新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处理了这件事情。买来了新的小磁铁,娃也认识到了自己情绪激动下对姥姥的过激态度,姥姥也表示以后不经他允许不乱碰他的东西。爷孙两言归于好,同时又都清晰了各自的界限和有效的情感表达。
这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没有是非对错,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爱和接纳。
也可能会有人说,太小题大做了,太惯孩子了。真不是,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在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信任体系和思维体系之前,每一件发生的小事都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心智形成。以前我也不懂,无明的状态下给孩子带来很多冲击和影响。现在自己知道了,就更加小心和专注的做好一个榜样。因为孩子会从我们对待他的态度上学会以后他面对世界的态度。
祝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重新活回爱里。
爱让美好在生活里发生,
让智慧在生命里回归。
欢迎同频的小伙伴来到我们的美好智慧社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