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启示录:治得了的病与命
生老病死,人间常态。
也许还有许多人讳疾忌医,连“病”字都不愿提起,但不得不承认,每一个人都不免迈进“病人”这一群体。有些人只是暂时驻足,有些人则缠绵病榻,终身都是病人,比如我们熟知的林黛玉。
曹公熟知医理,香山一带流传着他以水芹菜治病救人的传说;但他显然更洞悉人心。生病是生活的状态之一,因此他在描摹各色人等日常生活之中,又着意描写了各人病中情景。《红楼梦》中多写医事,全书中涉及医学的描写共291处,文字达五万字,所涉具体病症114种,方剂45首,药物127种……曹公摹写之精,令人惊叹。
但曹公写医事,绝不是为了在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又加上一条百科。医学仅仅停留在治病的阶段,那只能是秦可卿所说的“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
医病更能医心,才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中医启示。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这是中医的社会功能。事实上,中医袭黄老之术,在医理之外,还容纳了人生社会之理。
中医学对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提出了“三因学说”,一为内所因,二为外所因,三为不内外因。《红楼梦》中对三种病因所起之病皆有涉及。第二回中贾雨村偶感风寒、第五十五回中湘云因时气所感,都是外因所致。而林黛玉的弱症因情而起,“神思恍惚,病已渐成”;秦可卿忧虑伤脾,酿成一病,都是内因七情导致的病症。而“不内外因”所指的外伤,则有宝玉、贾琏挨打的伤。种种病症,或因外感,或由内生,或蒙外伤。由此反思,顺应天时、调养内心,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便是一阴一阳。万物皆有阴阳,故而湘云主仆枚举树叶、扇子、飞禽、走兽、甚至是人类来论阴阳。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正是史湘云所说的“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阴阳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也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曹雪芹借史湘云之口论阴阳,固有写作上的考虑,亦向读者展示了时人的思想。
阴阳之论可用于世间万物,人事也不例外。“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红楼梦》中秦氏死前托梦给凤姐所言,也是阴阳之论的延续。此消彼长,盈虚有数,当凤姐尚执着于永保无虞,秦氏已点出人事代谢的冷静与残酷,“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自然规律非人力可扭转。
“病”是表象,“命”是根本。无形之中,体质与命运产生联结。
林黛玉是典型的气郁质,先天本自不足,后天失于调养。第三回中黛玉方出场便道“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多病之人性情敏感,况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而来,胸中天生一段不尽缠绵之意,情思萦绕,久而成病。气郁伤肝,肝木不能正常疏通,一旦瘀滞便反过来克制肺金,是而黛玉肺气虚弱。而黛玉所服的人参养荣丸,某种意义上也指点了黛玉的人生:“人生自当自养荣卫”,而黛玉的一生都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而薛宝钗的“冷香丸”也是应其体质而生。宝钗肌肤丰泽,胎里带来一股热毒,正对应了湿热体质。而宝钗之病症发作时表现为喘嗽,实是热哮,癞头和尚的海上方“冷香丸”抓住病机治疗。取四季白色花朵的花蕊入药,取意于色白入肺,清宣华盖,疏肝清热,理气化痰。以黄柏煎汤送服,以清虚热、燥湿化痰,又有药引子同服,增强疗效,直达病处。
冷香丸,冷而幽香,正是宝钗风度。四味花卉均为白色,暗含“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意,黄柏之苦世人皆知,令宝钗服之,喻其能历甘苦。
贾府颇多养生秘法,节食、饮茶、捶背、饮食……归根究底,这些不过是养生的小窍门,真正的养生,贵在天人合一、身心合一。
《红楼梦》中道“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养生首要的是惜福。懂得惜福,才能有保养之心。袭人吐血后把“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一切名利都是空谈。但世人空羡名利,往往忘却保养身体,强悍如王熙凤,也有“羞说病”的一日。
四季有时,养生之道在顺应时机。天时不可违拗,若强逆天时而行,折损的只会是自己。红楼中的养生之法关注时节,春日有油盐炒枸杞芽儿的美食,夏季不敢贪凉,秋天以燕窝粥滋阴,冬日用鹿肉滋补。跟随自然行走,人生的脚步也就愈发轻快。
养身先养心,黛玉一生多病全为愁起,而红楼中最具达观与智慧的贾母和刘姥姥皆得长寿。心中之病必会成为身体之病,身心的和平相处,才是最重要的保养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