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张久祥老师的上次地面课已过去一个周时间了。以往我都是在上完课后马上把感想刷刷刷地写下来,不过夜的那种。这次却没能力马上写出来,张老师这次课主要讲的是心理学修通技术的升华部分,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讲人性的学问,是一门人学。
看见,爱——第六次地面课后感(一)张老师课堂上纵横古今中外,集个人人生经验和智慧于一身,呈现出的人学之深奥,人性之复杂,让我百感交集,无力下笔。然而,一个周以来,我没有一天不在回忆那次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虽然写关于修通的感受,自己觉得力所不逮,仍然有个冲动一直在那儿,促使我斗胆尝试把对上课的收获和感受记录下来。
一、看见人性看见人性有五个“三”。
1、三见(照)三见指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三见对应中国文化的三种哲学观“儒”、“释”、“道”。见自己:人,内观那个内在的我,或者说是灵魂的我,觉察自己的七情六欲,感受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觉察自己内心冒出来的可控感和不可控感。见众生:人+人,看见人性中共性的东西,看见社会化的关系。见天地:天与地中包含了所有的关系,人是天地的一部分,人性中包含了天性的部分,这部分更多是以潜意识的形成存在于人的内心。自己,众生,天地,就像俄罗斯套娃那样,层层相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三性,三性指人性,本性,天性。三性的最高境界是天时地利人和。人性化,也就是人的社会化,是被文化、规则、秩序、法律等教化出来的,社会化让人感觉被制约,同时也可以实现转化和升华。在社会交往中,求同存异,合而不同。在与自己相处中,给人性适度的弹性,给自己留一个空间。
看见,爱——第六次地面课后感(一)本性,包含了欲望和索求,是活跃的,要被实现的,但由于人性的制约,本性的实现注定会受到限制,本性与人性的良性融合和调适,也就是贴地跑,更有利于本性的实现。天性,“鸟兽之语,皆有妙音;小儿之心,暗合天机”,天性是要被尊重的。尊重天性,灵性展现之时,会给人飞翔的感觉。人性、本性和天性中,更多要做的是融合。一个健康的人,会是一个人性、本性和天性协调统一的人,承认自己的欲望,尊重自己的天性,不过度压抑自己,不把本性、天性中被压抑的部分到人性中去找补偿。在社会生活中,尽人事,同时尊重自己的天性,让天性中更多的东西,支持到生命中去,天人合一。
3、三种关系,三种关系是伤和痛,需和要,亲和近伤和痛:伤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人的身心在人生路上行走时摩擦磕绊出来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在经历分离之伤,无伤不成人生;痛是人用身心去体验生命时,在路途上无法消解的感受,被赋予了一定的主观性。有伤不一定有痛,人最难的就是放下,而放不下就容易受伤。如果把伤看成人生的一种必然经历,把痛看成是经历中的一种收获,那么这样的人生就可以痛并快乐着。
需和要:需和要是虚与实的关系。需是人性中必然要产生的愿望,需是要被实现的,呈现多种心理动力和表现形式,强迫、焦虑和忧郁都来源于本能中的需被阻滞。要是需的一种实现,从虚到实的一种过程,需不完全等于要,需是受限的。人类用各种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需要一直不被满足,一直要,没有,要,没有,那么这种需求就会转化成仇,变成恨,在心灵上绞杀,陷入冷战。
亲和近:亲是血缘上的亲,近是心理动力上的近。我们的传统观念上,有亲就有近,近到没有距离。其实人都有动静结合、阴阳相合的需求,人需要独处的孤独,也需要从陪伴中吸取活力,再回归孤独。亲在危机时给人安全感,让人可以放心大胆驰骋天下,任何时候受伤都可以回家;近给人日常的支持感,任何时候需要陪伴,支持就在身边。近需要一个适当的距离,过近会产生控制感,过远又产生疏离感。亲+亲会形成一种无我的状态,会吞噬自我;亲+近,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孤独与陪伴相辅相成,是理想的关系状态。
看见,爱——第六次地面课后感(一)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