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电影批评方法,或者说是电影批评的角度,戴锦华老师在她的著作《电影批评》中涉及: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叙事分析、电影作者论和文本细读、叙事学理论和世俗神话、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分析,等等。这些方法没有好坏之别,使用的依据是影评人的喜好和是否适用于所要评论的电影。
我倾向于电影作者论,这源自于我看电影的习惯,把一个导演的全部或者大部分电影找来集中的去看。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电影,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导演都可以称为“作者导演”大多数的商业导演对于影片的控制权不够,所以作品的风格无法统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疑惑:看电影的时候会想决定这部电影的风格、叙事、形式、主题这些内容的是编剧还是导演,也就是谁才是电影的作者。在电影史中这个争论由来已久,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激烈。到了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达成共识,对一部电影影响最大的是导演。
关于对电影影响最大的人,这个角色历史上有很大的变化。首先在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权力最大的是制片人,导演权力很小,甚至说只能监督拍摄,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制片人是电影的作者。之后有所谓的法国“优质电影”那个时候电影大多是文学作品的改编,导演的任务是把文字变成影像和声音,这个时候电影的作者是编剧。
直到后来阿斯特吕克提出了“摄影机—笔”的观点,然后经过巴赞,特吕弗,萨里斯的发展,导演作为电影作者这个观点才逐步的确立。当然有的人也会觉得电影作者是剪辑师,因为戈达尔说过“剪辑是电影创作的正式开始”。但是不论怎样的观点,都不影响“电影作者论”的影评观。
因为在“作者论影评人”眼中,伯格曼、黑泽明、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这些人才被称为作者导演,才是他们研究的对象。这些导演的共同特征就是全程参与电影制作,剧本,场面调度,剪辑,对于整部作品有着绝对的掌控力。
现在我们知道了谁是电影的作者,哪些是所谓的电影作者,那么我们从作者论角度去写一篇影评,去分析和研究电影作者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说,如果一个导演如果能够绝对掌控他所拍摄的每部电影的话,就这些电影在风格、叙事、形式、主题上面会有相似性,我们研究这个作者,研究他之前的电影就对于理解你正在看的电影有很大的帮助,就像雷诺阿说过的:一位导演其实只拍一部电影,并且不断地重拍。
在如今,独立电影发展迅速,在最广义地方面来说,大部分地独立电影导演都算是电影作者,比如《暴裂无声》的导演忻钰坤全程参与电影的剧本,导演,剪辑,他的第一部作品《心迷宫》也拥有同样的风格,形式。这样的导演就可以称为“电影作者”
如今这个时代,我认为优秀的电影作者有克里斯托弗·诺兰、昆汀·塔伦蒂诺、韦斯·安德森,还有中国的贾樟柯导演,姜文导演,等等。当然还有很多的这样的电影作者,他们每一个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诺兰操纵时间,昆汀结构叙事结构,安德森的对称构图,等等。他们都在创造独特的电影语言,他们也都在讲好故事。
我想要用电影作者论的方法来分析这些导演的作品,虽然我对于这种方法的写作认识还不够,但起码要尝试一下,从作者层面,宏观的把握电影。这就像是读书,按照作家去读,最后写一个总括式的书评,纲张则目举
最后我想写一个关于电影的小故事:1920年的德国电影《卡利加里博士的小屋》,编剧是汉斯·雅诺维支和卡尔·梅育。这两位剧作家写作的本意是揭露权威固有的疯狂本质,是一部革命性的影片,但是由于导演罗伯特·维内拍摄时将故事变成了框式结构,这个版本反映了德国人生活的双重面貌。
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就是导演和编剧哪一个对电影的影响最大,哪一个才是电影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