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文系电影志·光影世界
博尔赫斯艺术研究中心 之 电影与真实 (陈侗主讲)

博尔赫斯艺术研究中心 之 电影与真实 (陈侗主讲)

作者: 田裡和樹 | 来源:发表于2014-08-25 13:38 被阅读121次

    曲立杰、曾静远整理

    电影与真实的关系(大家的着力点主要是基于影片《漂亮的女俘》来论的)

    讨论:

    罗中义:一部纪录片,一切皆是真实的。一切皆是存在的。这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一个精神病人的日常,关于黑衣人boss之间、男女关系的存在。“我看即他看”,我们不能去预测或猜测导演的意图。按存在的角度来说都是真的。

    陈侗:想法不是记录,思维角度不太考虑观众。纪录片是和虚构的东西相反。地点、人物都需要真实的,但你对梦的电影称为纪录片,那很多东西都是纪录片。不去考虑读者的角度颇是有些自唯的味道。

    过去的创作有很强的目的性,既不是为了大众,也不为了精英阶层,就是为了朋友、为了来看的人。大众的概念,是位置的不同所导致的。博尔赫斯只要朋友,三五知己足以。艺术不是商品,但可商品化,它是为了应有的影响力。罗伯格里耶拍电影只为艺术,无多大市场,但却一直仍有人为其追加投资。

    电影不是观察世界的窗口,它就只是荧幕。

    电影不是商品,但却可以商品化。e.g.《小时代》,贺岁片。艺术家的创作来自内心的冲动,观众既是消费过程的一部分,又是电影本身的一部分。每次电影放映都是现在时。e.g.电影院,卡拉ok厅。
    从技术放映讲,电影的放映是有要求的,对观众也有要求。电影因为技术有要求的,所以每一次都是清楚地。我们看电影,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创造,不只是消费,消费只是其中的过程。e.g.《云上的日子》文德斯,反复地看电影。胶片的原始原创性,电影剪辑的完成宣告着作品在这一时段的完结。

    如何证明与世界是有关系?看电影也是在创造电影。消费只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如果那你对艺术是有追求的,那你就是一个创造者。困惑:电影中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你觉得电影和现实是什么关系?
    电影中不应刻意去反应道德问题,说教意义无趣味;如:严禁酒后开始。当创作者意图被欣赏着识破时,可能会反过来厌恶这东西起来。拿真实去做交换意味着创造没意义,虚构是多余的。

    电影与现实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关系?

    纪录片是可寻得到的真实;如:《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对真实总是毫不怀疑,但罗伯格里耶对这也是深深怀疑的。要写的是想象中的海鸥,但在海岛上什么也是看不到的。

    现实主义的根:我们什么都要去追寻,什么都要老实的探个究竟,可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e.g:高健夫:颜色是一层一层的,籽是均匀的。
    金龙:我们在吃西瓜的时候也是一层层的。
    高:表面的真实,但不是我们与西瓜的情感。
    e.g:齐白石 主观投射的结果,虾在水中是不动的,我们见到的虾往往是“死虾”。

    表面的人类再创作的模仿的真实可能是最接近真实的大虚假。艺术上的要求是与现实有很大距离的,绘画愈是想要接近现实愈是有碍其审美。刻意的仪式上的表演更多是为了与现实拉开距离。

    曲立杰:两幅画面的不断重复,这给人的感觉是电影本身在向你表明身份,“我”是电影,不是其他的。导演本身可能在现实中也对这两幅画面有深刻的印象,两幅意蕴深厚画面可能驱使着导演做出想把这两幅画面联系起来的想法,大胆的猜测下,这个电影可能就是导演这样想出的,导演拍完电影后,可能混乱的画面后其实是导演就想逗你玩而已。

    陈侗:艺术不可能再现现实,任何试图再现现实都是妄想。真实对艺术家而言就是与现实完美的结合。连环画里人物是不能常换衣服的,以便识出。e.g.黄世仁,城墙、演员,把观众代入环境,好/差。“你一定要知道我是在拍电影。”

    曲:往后的趋势是不是演员用偏小丑的形式来提醒观众这是在拍电影,电影是不是与话剧在艺术表现上要慢慢走向融合的道路?

    陈:完全把人物投射出来。“演技派”,既能把这个拍出来,又能代入自己的感情。不需要演绎真实的人物。无论电影还是文学,都不能养成一种惰性。对演员/电影真实性的讨论,情节、画面、离开现实的艺术性,对情节不合理的讨论,通过种种努力,消化读者对真实性的讨论,另一个层面,从演员角度去看问题,演员、读者对真实性的讨论:另外一个层面:从演员角度去看问题,演员的刻意古板形式化的动作是要与真实拉开距离的。e.g.侦探,对现实的揶揄,与现实主义电影相反,长镜头。

    曲:《漂亮的女俘》这个电影看完后我也说不清它在讲什么,但能感受到一股属于艺术本身内在的冲击力,虽然什么想起来都是一股雾水。

    陈:《后会无期》与《漂亮的女俘》扎根于现实,但艺术性不及后者,“陷入现实的泥坑”。艺术性与艺术处理,现实性,现实反应。仪式场面、语境,女俘虏像动物一样。玻璃碎片,导演年轻时,太太打碎了玻璃杯,发出声音。来自于个人体验,变成幻想,经常性的使会。没有正常男女关系,因本人性冷漠淡(个人情趣)。没有普通情感的男女关系表达。真实是绝对的,是重新发现的。e.g.宣传、杯子、碟子打碎的声音,清脆好听“伪艺术”;现实的对话:“你喝的是什么东西?”动作:让你们回到他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打碎玻璃。e.g.《后会》过于合理,用什么样的程度去展示它?个人认为:真实是不存在的。正常人每三分钟说一次谎,那有什么真实可言呢?

    真实性,如果这么看的话,其实是很开心的。《我的摄影机才是真实的》,摄影机发明出来就是为了造假的(但是抓拍中的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一个绝对的东西,任何试图再现现实的东西都要失败。非常简单的景,与其搭一个空的状态的完美结合是真实的,创造者在向前跑,完全不在现实中,艺术规律的控制。

    周隽:1、为何艺术家应警惕“掉眼泪”?
    2、“掉眼泪”是内心的共鸣吗,是艺术的真实?

    陈:感动、哭了可能只是你某个情绪点的被触碰,在此处你可以很容易的找出你的情绪点,电影也需要寻找这样点的存在,但这并不是艺术,艺术才不老专注在这。创造有时会违背很多东西,艺术创造的丑,在艺术看来并不是丑的。被误解就会哭。

    怎么看具有公共性话题的电影?

    公共性本身关乎现实性,现实性又与艺术有很强的冲突性。

    越是深入的反应现实,它的价值愈是大的,但反观艺术性,如色彩、场景等。电影是画面,小说是文字。艺术需要具有个性。真实是创造的。艺术就是为了激发我们的想象,激发我们的创造力。非现实电影的意义,是艺术,真实是绝不可能拍出来的。画是可以画出来的。现实的再现不可能,所以我们只能创造,艺术的去展示。

    追求艺术电影与现实联系的把握度

    对现实的利用是艺术出现的前提基因。

    现实不是连续的画面,电影的拍摄也要追求蒙太奇手法。

    艺术家不会把将现实的呈现当做一种羞愧。只要拍到东西一定会有现实成分的。构建出伦理关系,艺术基于个人,个人不会离开现实。
    纪录片很容易出现为了现实而拍的弊端。

    艺术创造跟已有的想法有关也跟未有的有关。为了拍出感受,就需要艺术对眼睛所拍画面感的整合,就需要进行艺术的创造现实。

    问:对个人内心的展示是否是一种现实?

    答:你这个想法太不现实了。不客观,不具体,不可实现。

    木石心记。

    艺术是自然天成的还是慢慢苦心经营来?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灵感是绝对的,勤奋苦练是相对的。越磨蹭,问题越多。时间有可能会玩坏人,创造过程的检验靠磨练时间也是有问题的。天赋是个性,是棱角,用十年时间的检验和不断修改有可能本源已不见了。灵感或许需要重新审视,但不绝对。

    读者怎么去欣赏艺术?观众的参与是不是艺术本身?

    全面了解作者,全面的提取作品东西。一个认真的读者就是一个创造者,译本里面这一点更能得到充分反映。严肃的去看一部电影,去思考一部电影,这就是创造,至于有什么意义,这要因人而异,呼吁出现更多的读者&观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博尔赫斯艺术研究中心 之 电影与真实 (陈侗主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ee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