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婚姻生活基本保持在完整状态,而且颇受世俗的影响和约束,一对夫妻,不管是双方性格相符与否,大家宁愿忍气吞声地凑合在一起,也不愿结束一段婚姻而被世人耻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追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旧式的婚姻有了很大的冲击。
进入八十年代后,人们在婚姻生活上的追求更加趋于开放,旧式的婚姻牢笼已经不能束缚住年经的一辈,捆绑式的婚姻体系也随之被瓦解,离婚热潮相继而来,直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离婚率已远远超过了首趋一指的美国,这样的惊人数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让一些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适龄人群对组建家庭产生了恐惧,从而对婚姻望而却步。
鉴于这样的一个社会现象,不禁让我们对婚姻的牢靠问题产生了热议,到底怎样才能保证婚姻的长久,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再到组建一个家庭,之后便是长久的厮守,两个性格相异的人彼此要相对数十年的时间,这期间会共同孕育下一代,共同追求并改善生活质量,这都需要一个合谐的婚姻基础,幸福的婚姻生活没有两个人的携手共进是不可能达到的。
然而,纵观社会现实,有许多的婚姻基础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层次上的,社会的发展进步,让人们的贫富有了差距,人们在择偶方面更倾向于物质上的优越,而忽略了人的品质,一时的享受蒙蔽了许多年轻人真正的初心,追逐名利,享受金钱,这些物质上的观念左右了婚姻的神圣,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婚后的不满足,对爱人的不满,对家庭的不满,对金钱的不满,这样的婚姻生活必然是以失败告终。
还有一种原因,便是过于地强调自我,在婚姻生活中,两个独立的个体虽然是生活在一起,但相对的宽容和忍让是保持婚姻美满的不二法则,当今的年轻一辈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享受专宠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照顾身边人的思想意识,而是更多地强调自我,这就使得婚姻生活中的两个人互不理让,互不关爱,一个不如意就会闹得天翻地覆,这样的婚姻往往是因为一时的气盛而使两个人分道扬镳,换来的是老死不相往来亦或是对一时冲动的极度悔过。
在对婚姻的思考中,不妨让我们看一看身边那些相濡以沫的花甲老人们,他们的婚姻大都是在艰苦的年代中度过,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取代他们生活的美满,在他们洋溢着微笑的脸上,你看到的是岁月的痕迹和婚姻的幸福,问将起来,所有的回答都是一路地相互支持和相互宽容,没有报怨,没有憎恨,有的只是对幸福生活坚定的信念和无限地追求,多年的相伴换来了更加地熟知、更加地默契。曾经的两个炙热的恋人变成了两个挚爱的亲人,经历过生活的磨练,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将两个人分离。
所以,婚姻是需要理智的,婚前的择偶,婚后的相伴,都是需要两个人认真地去思考、去经营的,所谓没有永远的爱情,不只是荷尔蒙的消失,还有柴米油盐的掺拌,聪明的经营者会很好地运用它们,并不断地加以完善,才能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
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