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品评鉴赏书画摄影媒老狗和媒小白
自媒体条件下书法评论的四个取向

自媒体条件下书法评论的四个取向

作者: 吹小号的老天鹅 | 来源:发表于2018-12-04 14:50 被阅读91次

    自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艺术传播方式。

    微信等自媒体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改变了垂直、线性、即时性、单一沟通的传播方式,向扁平扇面化、多向性、散发性发展。

    对书法艺术来说,以往的传播渠道、品鉴方式不断颠覆,展览模式、互动空间随时刷新。

    自媒体也是双刃剑,由于具有互动化、便捷化、自发性、盲目性的特点,降低了公众表达的门槛,弱化了独立思考和深度追问,公众可轻易获得海量书法资源,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作品,也可以对他人点赞评价。

    这为人为炒作提供了机会,于是乎,朋友圈各种比赛刷屏,“个人展”泛滥,“书法家”和“名家”遍地,泥沙俱下,鱼龙混珠,乱象丛生,喧哗浮躁,既损伤了业界形象,也误导了公众认知,从欣赏书法变成了消费书法,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识庐山真面目。

    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流动性过剩。如何在积极导引书法艺术的良性走向,成为一个紧迫问题,但另一方面,书法评论没有及时跟上,要么是学院派评论的曲高和寡,要么是自媒体水军制造迷雾。

    针对这一现状,我以为,书法评论要坚持四个取向。

    在时间节点上,要即时发声。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所在,是媒体引导力的直接体现,具有解疑释惑、明辨是非、激浊扬清之功能。

    自媒体时代,信息技术迭代更新迅速,有大众麦克风效应。

    作为传统书法媒介,要适应市场新需求,进行流程再造,打造全媒体,为评论家搭建好平台,为大众提供客观理性、有深度有品质的信息,及时补上“思想与观点”这一短板。

    作为评论人,一方面要紧扣时间节点,突出时效,注重预判,在一些书法现象刚刚出现苗头、在某书法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候,就能做出快速反应,即时表达,即时推送,第一时间发声;一方面要做到有效,为大众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厘清思想上的困惑,特别对具有持续发酵性和关注度的现象,要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和看法。

    比如,前一段时间,沃展叫停,舆论哗然,但何为丑书,何谓俗书,大众缺乏清晰的、正确的价值判断,评论家应该连续发声,一评二评还可三评,挖掘事实背后的普遍规律,引导开展广泛讨论,做好审美向导,纠正一些认知错误,即使事件过去很久以后,拿出来这些评论阅读,仍会让人有所启发。

    在写作形式上,坚持麻雀评论。

    尺幅千里,必当言微意深。

    “高大上”的评论对重大题材、宏大主题的解读具有先天优势,但轻骑兵式的“小评论”也有大意义。

    大有大的好处,纵横开阖,气势磅礴,也有大的难处,驾驭难度大,易泛泛而谈,给人以空洞之感。

    小有小的好处,纤毫毕露,细致入微,真实而鲜明,也有小的难处,易流于琐碎、平庸。说小,主要指形式的小。

    碎片化阅读时代,微博、手机客户端都受字数或界面限制,发布时段也被割裂开来,切成了片段。

    面对海量信息,越是短小精悍的文章,越能让受众快速捕捉筛选信息内容、价值判断,越有传播“微”力。

    所以,评论不一定求全,不一定非用论文范式,而是要篇幅短、观点明,力求短平快。其次,是题材的小。

    越是那些被忽视的问题、习以为常的现象,越是不起眼的小事,别人能看见但道不明的事儿,越是能体现评论人的敏锐嗅觉、独到见解。

    “一滴水反映出太阳光辉”,把小题材放到社会背景、历史长河中展开,发现共性问题,有“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收到 “窥一斑而见全豹”“一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孔子说的“微言大义”,也是对学院派评论的延伸和补充。

    从具体写作来说,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可以大题小做,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化为小事件、小文章,宽题窄作,大主题小视角,从细节立意,发掘最尖锐、最有代表性、最本质的东西,立片言以居要;见微知著,不图面面俱到,但求某一潮流、某一侧面写得深刻一些、充实一些,阐明一个观点、一个主张即可。

    也可以小题大做,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借助联想,扩大视野,避免就事论事,就现象解释现象。

    以独到眼光,审堂下之阴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发别人之所未发;触类旁通,深入引申开拓,由此及彼,道尽万千,一粒沙里见世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阐述抽象道理;紧扣时代,把握“小事”与整个时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笔下处处是“小”,眼中时时是“大”。,

    在语言风格上,要通俗易懂。

    深奥的思想,完全可以通过日常、普遍的方式表达。

    叔本华说:“思想平庸的作者害怕质朴,无华的文体,他们完全不敢下定决心直写自己所思,他们怀疑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会显得简单,幼稚。”

    因此,有人总喜欢便用繁复的文字修饰一番,好显得渊博,高超,意义深远。

    白居易是一位罕见的大众化诗人,“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 故事未必可信,但白诗通俗是不争的事实。他在《新乐府序》中提出 “其辞质而径” “其言直而切”的主张,并说其目的是“欲见之者易谕也”“欲闻之者深诫也”。

    他的语言通俗,影响了思想深度吗?非也。叶燮认为:白诗 “然有着意处,寄托深远。如《重赋》、《致仕》、《伤友》、《伤宅》等篇,言浅意深,意微而显,此风人之能事也。”并认为“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

    可以说,白诗“矢口而出”的语言,是“触景生情,因事起意”,是“眼前景,口头语”,“能于易处见工”,善于“用常得奇”,读起来平易自然,通顺流畅,琅琅上口,“亲切有味”,这正是他自己说的“易谕”,也为自媒体条件下的书法评论提供了借鉴。

    在学理阐释上,要立象尽意。

    书法意象是置于自然万物与笔画线条两者之间的一种虚象。

    古代书论的基本阐述方式,受中国哲学“无极”、“太虚”思想和“顿悟”思维方式的左右,强调“气韵”、“境界”,偏于综合宏观把握以及简约、含蓄的表达,沉浸在“呈想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语)的美感经验中。

    翻开书论,我们可以发现,对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常以自然物象对应,传为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中,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竖如“万岁枯藤”,直观比附,描述微观细致;以自然活态来比拟书法所孕育的生命跃动,如崔瑗《草势》中的“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将草书书写的迟速顿挫描述为鸟即将飞行前伸展脖子、踮起脚尖的停留,和狡猾的兔子受到惊吓时将要飞奔却还未开拔的样子;以自然物象喻书家风格,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再比如,说欧阳询书“如金刚怒目,大士挥拳”,而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矜宠善押”,将郑板桥书法布局说成“乱石铺街”,王铎书法章法比喻为“雨夹雪”。

    还有,谈及用笔,如“屋漏痕”“坼壁之路” “折钗股” “锥画沙” “印印泥”,都是非常形象的说法,就象“屋漏痕”,我们能联想到农村的土墙房屋,房顶为麦秸稻草所苫盖,每当雨雪天气,雨水顺着稻草流下,流到墙上形成大小不一、自然各异的痕迹。

    作为一种批评方式,古代书论“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好多描绘是意象性的,以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直接唤起人们的审美联想。

    这种点评式、感悟式批评,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也受到今人的诟病,但我们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推介,用形象化的解读和评判,更加贴近大众阅读需求,对消解书法误读、对抗书法异化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审美引导,还有必要向传统与经典的返归中寻找经验支持和价值支援,提高抓住要害、指明关键的批评能力。

    (首发于《书法导报》2018年9月2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媒体条件下书法评论的四个取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wm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