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18-05-30 08:32 被阅读18次

听筝

李端①

鸣筝金粟柱②,素手玉房③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

①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少居庐山,师从诗僧皎然。大历五年(770)考中进士,官至杭州司马,后辞官归隐,长期生活在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才华卓越,常作表达避世思想的应酬诗,偶尔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亦有少量闺情诗。《全唐诗》收录其作品三卷。

②金粟柱:指筝上安弦的轴,以粟米状的点金为饰,故名。

③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名家点评

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李端)何故知得恁细。(徐增)

此诗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像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慢十分成功的。(倪其心)

赏析

初看题目,这当是一首吟咏筝曲的作品,但实质上是诗人对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周郎顾”而故意“误拂弦”的情态描写,是一首细腻婉约、耐人寻味的小诗。

诗人开篇先咏筝:“鸣筝金粟柱”,优美的乐声从以粟米状的点金为饰的筝上发出。动词“鸣”字既暗指弹筝动作,又点明乐曲的动听和悠扬。

次句“素手玉房前”引出弹琴者,并交代弹琴的场所。“素手”说明弹琴者是一个妙龄女子,“玉房”指弹琴女子的住处。这一句富有闺阁之气,为下文中女子传达闺情作好了铺垫。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承次句而入,佳人欲让男子频频回头望,故意时时误拂了弦。

“周郎顾”出自一个典故,《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所以诗人借用“周瑜”来指代弹琴者的知音。句中的“时时”强调出错的频率之高,“误拂弦”指故意弹错曲子,诗中的女子在弹筝时屡屡出错,并非心不在焉,也不是因为琴技不够熟练,完全是刻意为之,目的是吸引听曲者的注意。

诗人的着眼点不在于弹筝者的技艺,也不在于筝曲的旋律,而是通过抓取细节描写弹筝者的神态和心理。诗人把弹筝女子邀人顾盼,心思大胆而举止腼腆的女儿情怀完全写出,巧妙自然,不着痕迹,情趣盎然。

相关文章

  • 唐·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听筝 李端① 鸣筝金粟柱②,素手玉房③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 ①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初读时便爱上了这首诗,寥寥数字,道尽浪漫,爱上了...

  • 鸣筝(唐、李端)

    《中国诗歌集》DAF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刘郎回来了,桃花去了哪里

    0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周郎,...

  • 曲有误,周郎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周郎:周瑜。 成语:曲有误,周...

  • 《听筝》唐 李端

    原文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 ...

  • 古诗释义(五十六):《听筝/鸣筝》[作者:李端(中国唐朝)]

    【(1)原文】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2)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

  • 《听筝》赏析概要

    【原诗】 听筝 唐 -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赏析概要】 1.思想内容 描摹...

  • 题有误 苏郎顾

    poem 17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听筝》 [唐].李端. 周瑜是会打仗懂音韵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zz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