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灵随笔
心理学随笔||为何爱会伤人?

心理学随笔||为何爱会伤人?

作者: setup | 来源:发表于2022-05-15 22:17 被阅读0次
关系

繁忙过后,一段安静的读书时光!

宝藏男孩说:“很多时候与其我告诉你一些问题,不如看书自己领悟,这段过程不可或缺。”。于是推荐我要多读书。

来到宝藏男孩的书橱里,特意挑选了《了不起的我》,陈海贤著的发展心理学。每看一个小章节,都会有一个小感受:“相见恨晚,为什么自己没有早点读到这本书?似乎书中所写的内容呈现的就是自己,如此强的代入感,如此强的感知度!到底是该开心还是难过?开心的是这本书似乎懂自己,难过的是文字所触发的情感似乎激起了某种回忆,陷入过往的经历,把自己深深带入回忆情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或许对于人的内心来说,心理学有一种深入内核的魔力,让你无限度的窥探自己,并谅解自己。

关系的纠缠,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近了又会相互伤害”。想靠近又靠近不了,想离开又离开不了。这就是“关系的纠缠”。其中关系纠缠有两个特点“

1.所有的纠缠都包含相互加强的循环。(你越不让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关系中的对抗处于不断加强的循环,变成一种纠缠。)

2.所有的纠缠都包含有形式上的对称(曾经有一个小女孩,父母关系不好,她是在妈妈的抱怨中长大的,后来她出国了,在国外找了男朋友,可是妈妈并不认可这个男朋友,想让他们分手。她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便很伤心,对妈妈有很多抱怨。心理咨询师告诉她:“你妈妈在期待一个“懂事听话”的女儿,你让她失望了,没能满足她的期待让你痛苦,所以你埋怨她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期待?可是你何尝不是在期待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呢?这样的期待,到底谁比谁更正义呢?)

妈妈期待女儿“懂事听话”和女儿期待妈妈“通情达理”,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妈妈因为女儿不听话生气,女儿因为妈妈不通情达理抱怨,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这样的对称,在所有的关系中都是存在的。这些关系的纠缠最初都是对彼此很深的好感和很高的期待开始的。慢慢地,这种好感和期待变成了对对方的要求,而对方并不能满足要求。于是两个人之间开始有怨气,互相指责。最后,一段良好的关系,因为靠的太近,变成了相互指责。

看完之后,内心的震撼溢于言表。

回顾自我的成长历程,父母也经常吵架,甚至由于母亲情绪的过度不理智,我曾一度陷入一种情绪中认为是自己的错导致父母经常吵架!自我苛责是我对父母关系的应对机制。一直以为只要自己做个乖乖女,似乎父母就不会吵架了。可是越长大越发现,对于母亲的无数次抱怨和哭诉,我无能为力,我以为我可以做点什么,缓解母亲的情绪,可是我什么也做不了,于是自责和内疚的情绪浮上心头,可是这又不是自己的错,我为什么要如此委屈自己?我多么希望我的母亲是一个会处理自己情绪的人?我多么希望我的父母能和谐共处,不再互相指责和抱怨?可是这种期待是空的,当期待越高,每次听到母亲的抱怨就越排斥越难过越自责,甚至内疚。自责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可是比起自责和内疚,无力感更让人难受!我希望我的父母和睦共处,希望家庭和谐,希望母亲开心快乐,不再抱怨,不再悲伤,可是父母做不到。在父母的眼里,希望我成绩斐然;在我的眼里,我希望父母通情达理,克制情绪,不再抱怨。彼此的期待互相交织着,不肯妥协。可是终究忘了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做好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才是大事。为什么要期待父母去做什么?你不能控制父母,父母就是不能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你改变不了,你只能做好自己。也许你会很失望,为什么父母不能像自己期待的那个样子相处?可是父母终究是父母,我们不是别人,我们不能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原来我们只能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关系中的事实,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才会让关系中的彼此那么纠缠,那么痛苦。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我们既不愿意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拼了命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

有一瞬间,似乎被读懂,很开心;也有一瞬间,感觉会难过。自己应该如何和那个满腹牢骚的母亲相处?一切都都像一根刺,刺的人内心深痛。

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父母会达到一种谅解吧!也算是宽恕自己。

期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随笔||为何爱会伤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ib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