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作者: 高黑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22:43 被阅读18次

    为什么学校里的学霸、高考的状元,在走向社会以后往往无法取得同样的成功?为什么有的人学术水平很高,待人接物却一般,最后沦为一个书呆子? 为什么有的人并无明显的口才和笔才,甚至略显木讷,但却被拥为智者,甚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里需要厘清一些概念 -- 智慧、智力、智商和聪明。

    较真起来,对任何一个事物下定义,都是非常难的,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对智力和智慧有绝对统一和清晰的定义。不过既然同时存在四个词语,也就说明其内涵和外延是有差异的。

    综合各种观点,本文做出以下定义:

    智力:洞察事物本质和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
    智商:对智力的某些方面进行的测试,一定程度上,智商可以代表智力。
    智慧:高效、低成本的实现目的的能力。
    聪明:相对模糊,和智力、智慧都有交集,略微倾向于智力。

    智慧和智力有重叠的部分,但也有不同,智力侧重于人的通用能力,包括分析、判断、学习能力等;而智慧则侧重于特殊场合,并且侧重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相对于智力,更加结果导向。

    我们一般说一个人智商高,聪明,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评价,更接近人的先天禀赋,不因具体场景变化而改变。但我们说一个人智慧,则往往有个具体的场合,比如待人接物、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某个专业领域等。

    举个例子,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牛顿力学和微积分,毫无疑问,他的智力水平是最顶级的,牛顿是最聪明的人。但是,我们看牛顿的传记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他并没有表现得比常人更加出色 ,比如牛顿炒股输了钱,也犯了追涨杀跌、追逐热点的错误 ,他对待学术对手莱布尼茨和胡克,使用了很多低劣的小人伎俩,可以说,至少在这些方面,牛顿并不是特别的智慧。

    智力水平相对容易衡量,智商测试、学习成绩、文字水平、解难题、下棋打牌,都可以看出来。

    那么,怎么精确的衡量智慧呢?

    心理学界做过很多尝试,伊格尔·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薇薇安·克莱顿(Vivian Clayton)、保罗·波尔图斯(Paul Baltes)、乌苏拉·施陶丁格(Ursula Staudinger)和耶斯特(Dilip Jeste)等都对如何衡量智慧进行过研究。

    综合来说,首先,智慧需要一定水平的智力作为基础。虽然并非智力越高,智慧越高 ,但太低的智力水平,显然无法让一个人变得智慧。除了这个基础门槛以外,下面几个构成要素就和智力就关系不大了,甚至和智力水平呈相反趋势:

    ① 相关领域的常识和经验。
    ② 情绪控制能力。
    ③ 换位思考能力。
    ④ 决断力。
    ⑤ 自我分离能力。
    ⑥ 灰度思维能力。

    这六个方面,每一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值得一篇长文,甚至一本书去论述。以下仅仅点到为止。

    相关领域的常识和经验

    既然智慧是指具体某个特殊场合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高效、低成本的解决问题,那么首先,这个人必须得具备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和经验。

    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毫无疑问是智力极高的,我们可以说他在经济学领域同时也是智慧的,但是如果他跨行去当律师,我们就很难说他是智慧的了,但不妨碍我们仍然评价他是一个聪明的人。

    为什么智者往往都是老人,虽然老人并非都是智者,就是因为老人经历的足够多 ,见识足够广,积累了更多的人生常识和经验 。

    情绪控制能力

    假如一个人的正常水平是90分,那么在狂喜、悲哀、抑郁这些不正常情绪下,他的水平就会打折扣,变成80分,70分,甚至不及格。

    人碰上喜事、坏事,一时情绪波动正常,但能不能很快的恢复,甚至即便在情绪波动时,也不影响决策水平,就很关键了。

    所谓的越成功,往往也就是责任越大,决策越频繁,能不能稳定的以最高水平处理问题,是一个基本功。

    举个例子,一个篮球教练,篮球队员,在一场比赛中,需要做出几百甚至上千个决定,他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就算本人正常水平极高,实际效果也可能很差。

    换位思考能力

    一个高智商的人,如果特地去揣摩他人的意图、需求、思维等,必然不会差,但问题是,有些人不具备这个意识,或者习惯。老学究、书呆子、技术男,往往就是这种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及其出色 ,但是碰到和人打交道,就显得十分笨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同理心,换位思考能力差。

    除非你的工作就仅仅需要一个人完成,否则只要你需要和上级、下属、同僚打交道,以及生活中需要和配偶、父母、子女、亲戚打交道,就必然需要换位思考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智商太高的人并不适合当领导,门槛大约是140。原因之一是,过高智商的人往往理解不了平均智商水平的下属究竟怎么想的,从而没法有效的激励他们。

    决断力

    一个好的决策,需要尽可能多的选项,需要对每一个选项的利弊分析尽可能精准。但凡事皆有代价,我们既不可能穷尽所有选项,也不可能把利弊无限制的分析下去,当代价超过潜在收益时,更高的智力活动反而成了累赘。

    不仅如此,普通意义上的智力,更多的是追求确定解,而现实生活中的决策,很多面对的是不确定性的未来和不完备的信息。

    所谓的决断力,就是面对不完备、不确定时,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做出决策的能力。

    这个能力并非和智力呈线性关系,有时长考出臭棋,有时聪明反而寡断。

    决断力和很多非智力因素相关,比如性格、经验、原则、信仰等。

    自我分离能力

    心理学有个所罗门悖论,说的是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是个极其智慧的人,国民大大小小的事都愿意找所罗门来做个判断或者决策,但所罗门自己的私生活和子女教育却十分糟糕。

    简言之,关己则乱。决策别人的事,水平90分,决策自己的事,直接60分,甚至不及格了。

    而自我分离的能力,就是能够适时的让自己抽离出来,站在第三者的视角去思考,避免水平下降。

    这里有很多技巧,比如冥想、写作、使用名字而避免用“我”、把自己当做朋友或者学生,以及想象1年甚至10年后回头看这个决策等。

    灰度思维能力

    灰度思维主要应用于与人相关的事情,简单的说就是不走极端,寻找平衡,它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在黑白之间寻找灰。
    未来具有不确定性。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视角 ,会有不同的结论。

    科学和技术强调是非分明,结论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一个事物要么A,要么非A。但与人相关的事物,和社科学相关的东西,往往存在于A和非A之间,是某一个点的平衡,是黑与白之间的灰,具体哪一个点,偏哪一边多一些,灰度多少,则呈现艺术性,无法精确描述和重复。这其实更符合东方思维中的阴阳平衡 ,走极端往往是错误的。

    比如,勇敢和谨慎是品质的两个极端。勇敢是优点,但过度勇敢就成了鲁莽,反而是缺点了。谨慎有时是必须的,但过度谨慎,又会错失良机 。所以,人们对成大事者的要求是,胆大心细。但具体怎么平衡,多胆大才不鲁莽,多心细才不怯懦,则因不同事情、不同环境 、不同人物而定。

    学术研究讲究唯一的、确定的解,技术也是如此,一个程序调通了就是通了,没通就是没通。但社会学领域的事情并非如此,很多东西,不同视角下,有不同的结论,而且很多结论,并非完全确定的,而是一种概率。

    集体主义好,还是个人主义好,民主化进程快好还是慢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读了好学校,未来就业会更好 ,有了新技术,更容易创业成功,引入市场经济 ,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提高,这些都是概率,未来有不确定性,偶然性,无法像解数学题一样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有脑科学家认为,“从脑活动上来看,智慧是大脑各区域活动平衡的表现。”

    佛学认为,“智”和“慧”是两种东西。智是“分别智”,慧是“平等慧”。智,是要把万事万物能区别开来的能力;而慧,是把万事万物看成是平等均一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合起来,才是智慧的整体。


    按照心理学的“乌比冈湖效应”,我们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认为自己至少是中上。甚至,你也的确有可能在智商测试和学习中,证明自己是智力超群或者出色的。

    但,这并不能证明你就是智慧的。对比上述六条,自我检验一下,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不够智慧,那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坏消息,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智慧水平是可以后天提高的,尤其相对与智力,后者更多的是先天的。

    坏消息是,这种提高,非常非常难,因而真正被成为智者的人极少。

    第二个好消息是,哪怕你不刻意练习,智慧水平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自动提高,尤其是自我分离和灰度思维,这是我们的大脑结构所决定的。

    当然,这种自动的提高,并不能保证你成为智者,只是你会比自己年轻时更智慧一些而已。

    这也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失去生育能力,把子女培养成人的老人们,没有马上死去的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ju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