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物质越来越极大丰富的未来之际,我们却越来越迷失在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的道路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成为每一个人都要认真面对、好好回答的课题,于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寻找《成为自己的勇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5632/6cd62d262aa86995.jpg)
《成为自己的勇气》,是花山文艺出版社于2020年11月出版的一本新书,作者风墟(应该是个笔名)从心理咨询角度来回答“真实的自我和人生的意义”,我的阅读体验是:这是一本你不读到最后就不知道自己的认知还能再进行升级的书。
在我阅读本书至二分之一时,感觉作者风墟在讲述“自己”这个概念时还不够彻底明了,例如在讲到“我将人存在本身不可避免的焦虑称之为‘存在焦虑’(这与马斯洛的‘存在焦虑’不是一回事),这种焦虑是驱使人类终其一生都在不停活动的根本驱力之一。‘存在焦虑’产生的原因基于四个先天要素:死亡与风险、无力感、人生的无意义、孤独,以及一个后天要素——俄狄浦斯冲突。”时,我想问这“四个先天要素”和“自己”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就是构成存在的要素呢?它们和“自己”的关系是同一性还是派生性呢?
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5632/bb0969f5f93eb2af.jpg)
作者在第16章《怎样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中告诉我们:“人本主义认为,‘自己’,是指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如你过去的生命体验都是你‘被动’参与的,也就是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那么你就会感觉到没有做真正的自己。”
作者说得很深刻,按照这样的说法,如果想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就必须摆脱“被动”参与的生命体验,跟随自己的心做任何事。
但生活的残酷在于,如果我们能全然摆脱“被动”参与到生命体验,摆脱他人的控制,我们会更加迷茫于自我的存在。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别人的眼中,被他人需要和欲望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欲望——是我们能够活下去的根本动力。我们能设想自己在不被他人感知的情况下存在吗?
然而更为残酷的是,即便我们能全然摆脱他人的控制,能在不被他人感知的情况下生活,我们还是依然无法确认自己内心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是真正源自自己的。
因为从我们一出生,我们所有的思想、言行都是来自他人,我们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不是自己原创的;我们使用的语言规则不可能是我们自己原创的;我们的行为自然受到法律、道德、伦理的约束,那么些都不是我们原创。就像作者所写:“几乎所有人从一出生都在被父母、家人、老师等人压制和操控”,但最大的压制和操控者,是我们所处的民族、社会、国家和时代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我们从在母亲肚子里成为胚胎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这些他人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所塑造——被不是“我”的他塑造成了我以为是“我”的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的我”早就被扼杀了,出生的不过是被他人占据了的肉体而已。其实,关于这一点,作者风墟是这样说的——“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幻象,过去都是幻象,经验都是幻象,定义都是幻象。‘我’也是幻象。你明白了吗?你不是一个父亲、一个程序员、一个美食控、一个精英、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思想家……”
所以,真实的自己不是“是什么”,而是“不是什么”。
面对一无所是的真实自己,哪里有我们成为自己的勇气?
——请翻开这本《成为自己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