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江虹先生的中篇小说《傩面》刊于《人民文学》2016年9期,作品用小说的形式记录了贵州大山里的历史遗存,神秘而愚顽的传奇技艺。在城市疯狂扩张的今天,乡村被不断吞噬,民间神秘传统固执而又孤独地延续,但作者笔下日渐荒芜的乡村依然存有希望和温暖,人心中的善意、伦理和信仰构成了乡村结实的内核,让人心生敬畏。这部作品在2018年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下面,我就从叙述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叙事批评视角下关于小说《傩面》第一章《蛊镇》的分析。
一、叙述视角
在第一章《蛊镇》中,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全文以第三人的视角来观察蛊镇的一切。在开头部分,第一个出场人物就是王昌林,全文几乎围绕王昌林和细崽展开,再以赵锦绣王木匠等人作点缀来叙述故事。选择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来叙述故事,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给读者呈现,是客观地叙述、没有引导读者。
二、叙述者
在《蛊镇》的开头,便是以第三人的叙述角度叙述了蛊镇里的蛊师王昌林养蛊的场景。第三人只是故事的传达者,只起陈述故事的作用,对故事中人物事件一般不做判断。从第三人的视角介绍了王昌林与细崽的关系,六岁的细崽却是年迈的王昌林的幺公,即使年幼,即使满口脏话,却不能把细崽咋样,因为按辈分他是长辈。虽然大多数都以王昌林为故事主线,但是却以脸上有像蛊镇地图红斑的细崽为重点,从细崽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及善良,同时也暴露了以强欺弱的社会黑暗。从第三人的全知视角描述了在蛊镇发生的一切,也揭露了蛊镇名字的由来。
三、叙事时间
在第一章《蛊镇》中,作者主要以顺叙的手法来进行事件的叙述,中间穿插一些补叙,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顺序使得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并且事件发生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是一致的。在《蛊镇》的开头,就描写了王昌林制蛊的过程,接下来就是与细崽的相处,几乎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写,读者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发展脉络。中间穿插的补叙,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让读者对文章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四、叙事结构
在《蛊镇》中,以王昌林为线索,属单型结构,线索明晰。小说情节由发端、展开到结局乃至尾声,依次展开,环环相扣,犹如链条一般。故事主要围绕王昌林展开,王昌林的行为以及其见闻构成了小说整体的故事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细崽、赵锦绣、以及王木匠等等又构成了一层结构。在故事中也出现了二元对立的模式--说与不说。当王四维出轨后,赵锦绣给他下了蛊,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够对自己一心一意。当她得知那个女人离开丈夫以后,她欢欣雀跃,她想给丈夫说是自己给他种了情蛊,但是又害怕丈夫讨厌自己。赵锦绣想把这个秘密说出来是因为自己是一个爽直的人,福气之间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不想说出来是因为担心丈夫知道了以后抛弃自己,寻找下一个女人。她在这种困境中布置如何是好,这是却传来了丈夫的噩耗。这下根本就没了这种考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