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今中外文史赏析从容小主文学院读书笔记
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131——134章

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131——134章

作者: 从心丛新 | 来源:发表于2024-02-23 07:47 被阅读0次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131章到第134章,它们分别是《不读书的童年是悲催的童年》《黑小拾粪》《解放军医疗队》《“6.26”指示精神》。

    这几章主要讲述的是李彦国老师看到小孙孙鹤轩在手机上轻车熟路地查“麒麟送子”相关资料,不禁感慨万千,他想到了手机是把双刃剑,忍不住对小孙孙进行教育,领着小鹤轩回忆过去的事情。

    一、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李彦国老师对小鹤轩说:“孙孙啊,还是少看电脑,多看纸质版的书才好,你们现在多幸福,想干什么有什么,我们那会儿,别说电脑,没上过学都很正常。”

    小孙孙听到爷爷这么说,并不认同,他觉得不上学也挺好的,这个想法也许是现在小孩子的普遍想法,现在上学多累呀,除了学校正常的课,还有名目繁多的课外班,他们的压力好大!

    李彦国老师一听孙孙这样想,觉得问题有些严重,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他提出了“不读书的童年是悲催的童年”的理论,对于这样严肃的理论,小鹤轩当然无法理解,但他还是想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

    小时候的李彦国并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掉进了福堆里,他每天的生活简单又枯燥。“我擓上小箩筐,拿上镰刀,去地里给羊剜草。”

    稍大一点,李彦国老师去了曹家祠堂,那里是个小书房,大孩子们在里面上课,小李彦国充当旁听生,他听城里的熊老师讲革命英雄欧阳海的故事,那时候的他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革命的种子在小小彦国心中种下了。

    八岁的时候,李彦国老师正式上了小学,每天跟着老师写小楷大楷、学习“视唱练习”、打算盘、背诵老三篇。

    那时候的书实在太少了,小彦国看不懂家家都有的《毛泽东选集》,他喜欢读的小人书又少得可怜,李彦国老师从初中到高中四年里只读过一本小说,名字到现在他都记得,叫做《海岛女民兵》。

    李彦国老师回忆这部分内容时,我感同身受,我小时候的经历和李彦国老师有些相近,小小年纪就要帮助家里干活,上山挖野菜喂鸡喂猪,要到自家的园子里翻土、点种、拔草、摘菜。我也是八岁上学,妈妈给缝的小书包里除了课本,没有其它的书可读,上谁家能借到一本小人书就兴奋得不要不要的。

    我听着李彦国老师讲的故事似乎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小鹤轩听了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奇地问:“爷爷,这是你的事吗?”这种问话让李彦国老师再次意识到,必须要多给小孙孙讲讲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于是李彦国老师又给小鹤轩讲起了黑小拾粪的故事。

    拾粪、割柴、忙家务构成了李彦国老师的童年三部曲。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读起来让人特别心酸,“生在这个地方就得拾粪割柴,拾一辈子驴粪,割一辈子柴草。”两个“一辈子”的运用,能看出王金庄几代人曾经的无奈和心酸。

    每天早晨,社员们从马棚里赶出毛驴,上山干活,小孩子也不能闲着,每人提着箩头,守候在这段路上,抓紧抢拾驴粪蛋。

    这种活计放在现在的孩子身上,他们肯定不会干,个头还没有驴子高的小家伙们,天天盯着驴屁股,屁颠屁颠地跟在驴屁股后面跑,箩头满了,还要伸进脚踩踩,只为能多装点驴粪蛋儿,想想鞋上都是驴粪,现在的孩子一定会恶心不已。

    那时的孩子确实很苦,却能苦中作乐,还经常唱着歌,在与艰苦做斗争的日子,慢慢形成了乐观主义精神,拾驴粪造就了一个个快乐的小粪手。

    在众多的小粪手中,有一个又黑又瘦的小孩,被一位大娘称作黑小,大娘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她喜欢这个又黑又瘦又能干的小孩,黑瘦的小孩也喜欢大娘。人与人的喜欢是相互的,所以大娘叫黑小叫得特别亲切,黑小听得满心欢喜,这个黑小就是小李彦国。

    在那个时代,像李彦国老师这样的黑小到处都是,日子那样清苦,哪里能看见像李鹤轩这样的大胖小呢?

    所以黑小是那个艰苦岁月的见证,李彦国老师给小鹤轩讲黑小拾粪的故事,也是告诫孩子不能忘记过去的艰难岁月,无论现在的生活怎么富足,人都不能忘本,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黑小拾粪这段故事一直在李彦国老师心中挥之不去,是因为驴粪对于王金庄人具有的独特而又重大意义。专家研究王金庄梯田土壤从古至今肥力不减,原因就在这驴养农业。

    黑小拾粪不仅仅是一群小孩子的简单行为,它更是本地生民求生的唯一途径,即使高科技进入了王金庄人的生活,驴粪的作用仍然没有什么更好的化肥可以代替。

    作品用了不少笔墨介绍黑小拾粪,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小鹤轩这样的新生代,在行文中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章节大篇幅介绍驴文化做好铺垫。

    二、毛主席的指示救了黑小命。李彦国老师知道,对小孙孙的教育,不能只通过一两个故事来完成。他想趁着这几天的功夫,跟孩子好好讲一讲王金庄,讲一讲自己的过去,就算孩子记不住多少,但多少留在记忆里的东西,也将是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于是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得大病的事情,便趁热打铁给小鹤轩讲起解放军医疗队的故事。

    黑小不仅又黑又瘦,还患有哮喘病,后来右腿还出了毛病,一天比一天疼,不能走路,不能站立,大腿小腿都肿得鼓鼓的,夜里疼得睡不着觉,嗷嗷地哭,哭厉害了就上不来气。右腿外边肿,里边烂,比刀割都疼,疼的忍不住哭,越哭越喘不上来气。

    在那个医疗技术低、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这喘病和烂病都是要命的病,更何况是两种病叠加呢?黑小的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尤其是小彦国母亲,整宿整宿抱着孩子不睡觉,小彦国哭,她也哭,小彦国疼在身上,她的心如刀割一般的疼,看着儿子被病痛折磨,当母亲的却一丁点儿办法也没有,只能听天由命,看孩子自己的造化。

    就在小彦国将死未死之际,西山大庾岭上来了一支解放军医疗队,诊断完他的病情后,医疗队的医生马上对他的病腿做手术。手术很成功,黑小的这个病奇迹般地好了,他又开始活蹦乱跳了。

    他的病好了,心里却装了一桩大事,别看那时的他那么小,心思却挺重,他把这桩大事放在了心底,那就是解放军医疗队的医生们救了他的命。

    李彦国老师的第二次生命是解放军医生给的,他一直感恩于心,一直念念不忘他的救命恩人,希望能找到他们,哪怕鞠一个躬,说声谢谢也好啊!

    彦国老师努力搜寻着记忆,可是那时的他实在太小了,整个医疗队里,他只记得两个人,一个是给他做手术的男医生,他给李彦国留下的形象是一个模模糊糊的而永远忘不掉的轮廓。一个是在他家吃派饭的女医生,她的形象更模糊了,只隐隐记着她的个头,但就是这仅有的形象也刻进了李彦国老师的脑海里。

    他捡拾自己支离破碎的六岁记忆,50年里从未间断,他在不停地寻找,这一找就是50年。历经千辛万苦,他依然没有找到这两个救命恩人,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找到了“6.26”指示精神。

    “6.26”指示是毛泽东主席发表的,指示的核心就是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医疗服务,让农村的劳苦大众感受到党的温暖。这支解放军医疗队就是落实毛主席“6、26”指示来到王金庄的,进村入户为群众看病治病,而且一待就是一年的时间。李彦国老师真是幸运儿,如果他早一年得病,可能世界上就没有黑小这个孩子了。

    李彦国老师深情地对小鹤轩说,“寻找给我治病的解放军整整50年了,也没有一点音讯,今天终于找到了给解放军下达指示的人毛主席!终于找到了“6.26”!”李彦国老师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可以这样说,是“6.26”指示救了他的命,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救了他的命。所以,李彦国老师才语重心长地对小鹤轩说:“假如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你爷爷的命早就没了,怎么可能有解放军医疗队到乡下给爷爷治病呢?”这朴素的话语里,饱含着李彦国老师深深的感激和崇高的敬意。

    爷爷的讲述让小鹤轩听得如痴如醉,也由衷地感叹,“原来是这么回事,毛主席真伟大!”这是一个听了爷爷讲起过去事情的当代孩子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赞叹之声啊!

    李彦国老师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老爷子啊,他用他的亲身经历、声情并茂的讲述,于平凡之处见神奇,润物细无声地对小鹤轩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深入人心的事情,就是要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才对。”这句话是一个颠破不灭的真理,这句话是说给基层干部听的,为老百姓服务,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把事情做到老百姓的点滴生活上,把温暖送进老百姓的心坎里,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131——134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og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