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诸侯章第三》之三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孝经·诸侯章第三》: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是什么?
《诗经》是经过孔子删定的诗歌总集。《孝经》很多章的最后,会引入《诗经》中的句子,都是画龙点睛之笔。
二、为什么要引《诗经》上的句子呢?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歌颂的是人类本来具足的最最纯正的思想。蕅益大师说:“若知《诗》之宗要,则知千经万论。”所以,不要觉得《诗经》上描写的那些情感的诗句那么华丽,不知不觉中入流俗知见,忽略了里边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和圣人思想。本章结尾引用《诗经》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句子,来告诫诸侯,也告诫我们,要小心看护好自己的内心,防止骄慢、放纵、奢侈等情绪的猛烈现行。上面这几句我们现代人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看唐玄宗《御注》上的解释,说:“战战,恐惧。兢兢,戒慎。临深恐坠,履薄恐陷,义取为君恒须戒慎。”《邢疏》解释说:“言诸侯富贵不可骄溢,常须戒惧,故战战兢兢,常如临深履薄也。”意思是,诸侯面对富贵,不可以骄慢,不可以放纵,不可以奢泰,必须常怀恐惧、戒慎之心,如同面临深渊,如同走在薄冰上面般小心翼翼,不可以有一点点马虎和放逸,为什么呢?《邢疏》又说:“‘恐坠’,谓坠入深渊,不可复出。‘恐陷’,谓没在冰下,不可拯济也。”因为跌入深渊,必定没有机会再次出来;掉到冰面之下,一定没有被拯救的可能。所以,作为诸侯,如果骄慢、放纵、奢泰的话,后果就这么严重!从东周开始,及至春秋战国,诸侯之孝大不如“文武周公”的时代,轻则礼崩乐坏,重则犯上作乱,乃至弑君弑父,所以才有历史上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但以后的历朝历代,分封制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门阀贵族之间如何处理好关系,一直是历朝历代国家治政中的难题。历史上因诸侯不孝而带来的灾难比比皆是。例如,西晋时期出现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西晋灭亡,中国进入近三百年的分裂和动乱。强大的唐王朝也因为“安史之乱”由盛转衰。之后长期的“藩镇割据”将唐朝帝国直接拖垮。诸侯之乱,不但祸害了天下,而且自己也难守富贵,乃至性命难保。例如“安史之乱”的主谋安禄山和史思明,想要的位子和富贵还没有稳住,却非常讽刺地都被自己的儿子先杀死。
那么“战战兢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们每个人是否也都有类似“战战兢兢”的时候呢?平时我们的内心恐惧什么?戒慎什么?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得不到的时候,内心蠢蠢欲动,千方百计想得到它,得到了呢?又害怕失去,使出种种办法,试图维护它,坚固它,乃至传子传孙,梦想恒常拥有。但现实总是不那么如意,那么多的无常。我们拥有的富贵,总是在别人的虎视眈眈之下,那么不安全。我们想得到富贵,如此艰难,而守护富贵,更是辛苦无比,无可奈何,忧心忡忡。这种患得患失的心,就是我们凡夫的“战战兢兢”,其实是一种忧心。
普通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忧心呢?因为不知道得到、守护富贵的方法。
通常我们迷惑于外在发生的事情,觉得它如此真实,如此有道理,如此动人心魄。因而错误地把快乐、富贵的责任建立在外境之上。我们浑身是错,但习惯于看别人、看外面,不看自己。如果别人也以同样的方式来看你,结果是相互打架、天下大乱。譬如这里讲诸侯,我们总认为富贵是由诸侯这个位置等等外境带来的,所以要长守富贵,必须牢牢守住这个位置,嫌不够的话,还千方百计从别人那里争点回来。当别人有威胁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就不顾一切地与之斗争。如果我们都认为富贵与否,都是由外境决定的,都是由对方造成的,那么我们就会把取得和守住富贵的方法相应地都放在外境上,不会在自己的心上向内观察。这就是为什么王道隐没,霸道横行的原因。而《诗经》上所说的“战战兢兢”,一定是把我们的用心贯注于向内观察,而不是向外追逐;外境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境界的看法和见解;我们恐惧的不是现前已经成为事实的外境,而是面对外境的认识和所作是否符顺礼法和伦理,生命能否不断往上提升。
我的老师说:“快乐与痛苦最主要的原因绝对是归咎于内心的。它不是一直在境上挣扎、境上计较,在境上你死我活、天翻地覆;而是内心的这种理性的观察,还有是与非的这种搏斗,就像两个很强的人在搏斗一般,它都是在内心的这个见解上自我拼搏的。”
儒家的王道精神,也是从内心启发出来的。这个内心一定根源于由圣贤教导我们的求道的志趣。当我们一心求道,视富贵如浮云的时候,却惊喜地发现,内心有感、外在有应,外在的富贵往往随着你的求道之心一起跟着来了。这正是智者“长守富贵”的用心之处。诸侯高高在上,高在志心求道,不在位子之高;诸侯贵为国君,贵在仁德厚重,不在位高权大。高与上、富与贵,是把双刃剑,用好它,快速成道,利国利民;用错了,加速堕落,祸国殃民。
愿《诗经》上的言教:“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它不仅是对古代诸侯讲的,也是对我们普通人讲的,要常在耳边萦绕,常在心头挂起!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普通人的“战战兢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如此忧心?
通常我们迷惑于外在发生的事情,觉得它如此真实,如此有道理,如此动人心魄。因而错误地把快乐、富贵的责任建立在外境之上。我们浑身是错,但习惯于看别人、看外面,不看自己。如果别人也以同样的方式来看你,结果是相互打架、天下大乱。譬如这里讲诸侯,我们总认为富贵是由诸侯这个位置等等外境带来的,所以要长守富贵,必须牢牢守住这个位置,嫌不够的话,还千方百计从别人那里争点回来。当别人有威胁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就不顾一切地与之斗争。如果我们都认为富贵与否,都是由外境决定的,都是由对方造成的,那么我们就会把取得和守住富贵的方法相应地都放在外境上,不会在自己的心上向内观察。这就是为什么王道隐没,霸道横行的原因。而《诗经》上所说的“战战兢兢”,一定是把我们的用心贯注于向内观察,而不是向外追逐;外境并不存在绝对的对错,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境界的看法和见解;我们恐惧的不是现前已经成为事实的外境,而是面对外境的认识和所作是否符顺礼法和伦理,生命能否不断往上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