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能力”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而基本的能力。所谓概括,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因而,我认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就是将学生举向“读懂课文的更高层次”的过程。
一、课内找准训练点,循序渐进促提升。
统编语文教材中“概括能力”训练点设置以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基础,遵循由易到难、梯度上升的训练过程。因而我们要尊重编者意图,遵循学段特点,依托语文要素进行教学。例如,二上第一单元《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训练的就是学生“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取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信息,再依托这一信息为给出的图片排序,进而借助图片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直观的图片带给孩子的是直截了当的视觉冲击与变化体验。这样一个长故事,因为有了图片辅助而看起来简洁清晰,所以借助图片讲故事就是概括能力的生发点。
关键词也是概括能力训练的一个抓手,低学段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一课。文中有三个表示心情变化的词语“得意”、“伤心”、“满意”,就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一个抓手。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笼统地让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学生定会无从下手,但是你若给孩子一个支架,学生就能达到预想的高度。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体现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心情变化的原因。就这样在罗列心情,描述原因的过程中,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呈现孩子面前,这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关注提示语,发现概括能力的支架。二上第八单元《风娃娃》一课就给了以下提示语“”风娃娃来到……”。借助这一提示语学生就搭上了复述课文的列车。
从教材编排来看,低段概括能力训练遵循的就是借助“图——字词——提示语”,培养能力的认知规律,这一过程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这样,我们执教者如果能遵从教材编写规律,依托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训练,孩子的概括能力会更上一层楼。
二、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助推能力形成。
语文是母语,语文概括能力的习得,光靠课内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助推能力形成。如在学习《风娃娃》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风娃娃来到不同地方给人们带来的不同体验,同时,在图片旁配上文字讲一讲画面内容,这样在图与文的结合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会得到提升。又如在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并整理一些天然指南针的知识,并让学生出一期以“科普小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报,通过课外资料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加深对于文中天然指南针的理解,并了解他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又如在《蜘蛛开店》教学中可以编排一个课本剧,让学生表演蜘蛛开店的故事,让学生在蜘蛛接待三位特殊顾客的三次波折中,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概括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概括能力的形成亦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内找准训练点,循循渐进训练,再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步一步,将孩子的概括能力推向更高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