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同样也是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文学作品,甚至由此发展出了专门的“红学”研究,且 “红学热”维持数十年来始终热度不减。不论是深入其中、专心研讨的学术研究,还是茶余饭后、兴之所至的闲暇讨论,《红楼梦》都是热门话题,大可谈历史兴衰,小可聊家长里短,总有聊不完的焦点。毫无疑问,《红楼梦》是真正具有国民热度的作品。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曹雪芹与<红楼梦>》一书中,张俊和沈治钧师生二人贴合作品本身,以大家族衰败的时代背景和“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悲剧思想意蕴为本,主要从作者、作品版本、时代、思想特征、艺术成就,尤其是人物形象剖析等方面,对《红楼梦》做了细致解说。
宝黛钗的三角关系和爱情悲剧自然是品评《红楼梦》不可忽视的主线。“堪叹古今情不尽”,对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书中主要从一个“情”字入手,分析三人的不同:宝玉的“情不情”、黛玉的“情情”和宝钗的“无情”。
按甲戌本眉批,曹雪芹在“警幻情榜”评宝玉为“情不情”, “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也就是说,宝玉对不知情之人和不知觉之物皆有情。所以,宝玉的“情”,并不局限在纯粹个人的私情上,而是对所有纯洁女子的尊重关爱和体贴入微,是一种博爱。当然,宝玉的“情不情”也是逐渐发展强化起来的。越是“情不情”,就越反叛封建礼教。
曹雪芹在“警幻情榜”评黛玉为“情情”。黛玉的“情情”,和宝玉的“情不情”形成鲜明对照,却又恰恰互补。黛玉专一于珍贵的爱情,因而,博爱的宝玉作为“古今未见之人”,“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宝黛的爱情,也是由同吃同住、一起长大的朦胧情愫逐渐发展起来的。
作者用“任是无情也动人”来概括宝钗的“无情”,这正好与宝黛二人的重情形成对比。宝钗重礼不重情,合乎淑女标准。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合于礼法道德要求的。她漠视礼教之外的“情”,服食的也是冷香丸,缺少了“情”带来的个性的鲜活气息,确是“无情”。但她洞明世故、礼数周到、人情练达、能广结善缘,也确是“动人”。
宝黛钗三位主角,立体多面,自作品问世以来,就成为话题焦点,是说不尽的灵魂人物。从“情”的角度上,他们能够互相衬托,相映生辉,给每个角色都增添了活力和魅力。这是作者从《红楼梦》本身出发,对他们进行的解读。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物群像刻画得成功。十二钗中的其他女子,也都是各有千秋,极具辨识度,诸如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贾政、贾琏、以及各位丫头、仆人、刘姥姥等,同样特点突出,不会混淆。每个人物,单独拿出来,其言行都有值得讨论之处。并且,每个人物身上都能从不同侧面进行理解,讨论不完,常有新意。
红楼梦人物群像的成功,依赖于曹雪芹深厚的文字功力。描写人物注重真实性,性格复杂且富于变化,“近情近理”,绝不脸谱化,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鲜明,形神兼备。
在评价运用人物语言表现个性特征的时候,作者用“相犯而不犯”来概括,也就是能够描绘出同一类型的人的不同之处。同是描写小姐、夫人、丫头、婆子,能够从语言上切实表现出符合其性格的特征,才使得诸多人物与同类型的人区别开来,让他们都能够从纸面上活起来。
人物群像的成功刻画,是《红楼梦》的一大艺术成就,也是令其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关键之一。在《曹雪芹与<红楼梦>》中,作者重点分析了处于不同位置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更从创作手法上对刻画人物的方式进行了总结。这样,不仅带领读者去深入理解这些人物,更让读者了解曹雪芹是如何让这些人物立起来、活起来的,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享受阅读《红楼梦》的过程。
2021.10.05雾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