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₁₂又名氰钴胺素,钴胺素,维生素B₁₂在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有氰钴胺素、羟钴胺素、甲钴氨素和5'-脱氧腺苷钴胺素,后两者是维生素B₁₂的活性型。
吸收与代谢
食物中的维生素B₁₂与蛋白质相结合,进入人体消化道内,在胃酸、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的作用下,维生素B₁₂被释放,并与胃粘膜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结合。
维生素B₁₂-内因子复合物对胃蛋白酶较稳定,进入肠道后由于回肠具有维生素B₁₂-内因子受体而在回肠部被吸收。
有游离钙及碳酸氢盐存在时,有利于维生素B₁₂的吸收。未与内因子结合的由粪便排出。
维生素B₁₂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成为维生素B₁₂运输蛋白,主要运输至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受体的组织,如肝、肾、骨髓、红细胞、胎盘等。
维生素B₁₂的肝肠循环对其重复利用和体内稳定十分重要,由肝脏通过胆汁排入小肠的维生素B₁₂,正常情况下约有一半可被重吸收。
生理作用
维生素B₁₂在体内以两种辅酶形式,即甲基B₁₂和辅酶B₁₂发挥生理作用,参与体内生化反应。
①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转变为蛋氨酸。甲基B₁₂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从5-甲基四氢叶酸获得甲基后转而供给同型半胱氨酸,并在蛋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蛋氨酸。
②作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异构酶的辅酶参与甲基丙二酸-琥珀酸的异构化反应。
缺乏表现
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增加动脉硬化、血栓生成和高血压等的危险性。
③神经病变:维生素B₁₂缺乏可导致L-甲基丙二酰CoA大量堆积,使脂肪酸的合成异常而影响髓鞘质的转换,造成髓鞘质变性退化,引发进行性脱髓鞘,导致神经疾患,所以B₁₂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
食物来源
膳食中的维生素B₁₂来源于动物性食品,主要食物来源为肉类、动物内脏、鱼、禽、贝壳类及蛋类。
乳及乳制品含量较少。植物性食物基本不含有,所以素食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₁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