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张非洲女性的肖像画。但是等等,为什么会有些与众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与我们心目中的非洲人物相比,既熟悉又陌生?为什么画面中不但有着丰富的历史元素,还有如此浓郁的未来感?没错,如果你也有同样的感觉,那么你正在呼吸着作者蕴藏在作品中的“非洲未来主义”美学气息。
说到非洲未来主义,在万能的百度上,我们却搜不到一个准确且完整的定义,而更多的是关于2018年上映的漫威电影《黑豹》的解读。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大多都会认可它与以往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与众不同,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就在于它是自十多年前漫威开启“漫威电影宇宙”以来,最具政治色彩的一部。虽然非洲未来主义并不是这部《黑豹》的首创,但这部电影的放映的确让很多人开始认识到“非洲未来主义”这一美学文化理念。
而在众多不同的概念阐述中,我比较认可这一论述:非洲未来主义(Afrofuturism)是一种文化美学 、科学哲学和历史哲学,它旨在探索非洲文化与技术的交叉发展。它融合了科学幻想、历史小说、非洲中心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元素,并与非西方宇宙论结合起来,以审视当代黑人的困境及相关历史事件。1993年,文化评论家马克·戴里(Mark Dery)在一篇名叫《Black to the Future》的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用以指代致力于发现历史、现在、未来中非裔离散之意义的美学实践。
在美国主流的科幻文学以及影视作品里,未来是属于白人的。我们熟悉的迪斯尼系列、漫威系列等好莱坞大作中描绘的明日世界里,有色人种不是缺位就是居于从属的配角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黑豹》的确是与众不同的,它没有涉及太多黑人的苦难,而是从一开始就构建了一个非白人语境的黑人未来乌托邦。在这样的世界中,同样有着璀璨的文明和历史,同样有着炫酷的科技与幻想,不同的是,这里的人类未来是由黑人书写的,同时这也正是非洲未来主义在最广大的公众面前最全面的一次表达。
未来+非洲文化的融合,是这种美学的特征。随着非洲未来主义逐渐被白人社会及全世界广为认知,很多艺术家也开始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创作出为数众多的非洲未来主义作品。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保罗·莱温(Paul Lewin)就是这其中的一位。1973年保罗出生在牙买加的金士敦(Kingston),1977年与家人搬到美国的迈阿密,现生活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在保罗的小时候,父亲经常给他讲关于牙买加的古老传说,并教授了他很多科学和历史知识,可以说父亲是保罗的艺术启蒙老师。童年的家里摆满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绘画、雕塑和文物,再加上保罗对科幻艺术的热爱,这一切都激发了他早期的创造力,并最终,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创作。
保罗·莱温(Paul Lewin)
在谈及他的作品时,保罗说到:我的作品受到非洲未来主义、加勒比海及非洲民间传说、科幻小说的启发,尤其是许多世代相传的民俗仪式。我喜欢收集零碎的民间素材,并把这些融进自己的故事中。比如画面中经常出现的头骨代表了对祖先的尊敬;面具则是很多民俗传统仪式中佩戴者与神灵沟通的必备用品。
非洲未来主义为许多艺术家重新构想非洲及非裔侨民的未来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创作空间。对于保罗·莱温来说,想象的过程即是神圣的参与。“当我开始找出小时候喜欢的作品时,才注意到画中对女性的描绘有着强烈的贬低与歧视,甚至画中的女性不会用任何彩色加以描绘。而科幻小说则可以很好地重置社会在某些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因为它可以揭示人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欲望。但是在绝大多数的科幻小说中,似乎都找不到黑人女性的希望。所以,我想通过我的色彩、我的作品改变这一现状,哪怕这是微不足道的。”
将历史、现状和未来同时绘入画中,保罗·莱温用他笔下的非洲未来主义,为画中的每一位黑人女性描绘着那幻梦般的光环与奢华的装饰。这是属于保罗的自我探索和艺术之旅,同时,这也是对黑人生活的珍视和华丽畅想。
欢迎转载,但请标明出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