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励志要做一名产品狗,所以来台湾这边也一直不敢懈怠,一直在准备产品经理的相关材料。第一次接触是拜读了Norman的设计心理学,体验经济正在来临,如何在工程师满地的情况下找到情怀家。开学社团招新时注意到一个社团“Design & Thinking”,所以报名参加,面试时才知道,原来他们不是专业团队,而是设计思考思想的推广者,但是一直关注他们的粉丝专页。偶然间注意到一个课程“Design Kit: Prototyping”,所以报了名,刚开始还以为英文授课,后来才知道适合一群华语圈的朋友一起讨论。课程分为四次,每次4个小时,每周一次,所以一个月之内就结束了。结束之余我不得不做一个强迫症式的总结,我总认为事情结束一定要有总结,否则会是一个不完整的活动,总结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总结书,而是梳理从开始到结束自己参与的过程,学到了哪些东西,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且作为档案留着给自己活着别人翻阅。
这里先谈谈课程的内容,分为4各模块make it real, build to think, plan for field tests, in the field. 课程以团队讨论最后形成一个原型的形式来进行,进行过程确实学到很多。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到总结凝练问题,从需求到功能,形成原型,对原型测试迭代,应该模拟了产品的开发流程。当然后期没有推广和运营模拟。说三点, 第一,我们发现的问题到底是不是问题,会不会最后变成了伪需求,用户不买账,这需要及其老练的眼光,第二,问题到需求到功能总会变化,你会发现最后做出的产品和当时设想的关联性不是很高,这个到底对不对?第三如何应对对产品保护和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中间的矛盾。
对产品需求总是总分总的形式,所以产品经理在发散需求和人交流时切莫随意打击受访者和团队成员,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天马星空的想法,试着去接受并且不去评论,是成功分析的第一步。而如何在众多需求中寻找用户的痛点需求也是至关重要的,用户不会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产品买单,下载。避免造成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但是我们什么也没做对的局面。产品初期一定要要做到focus,不能肆意添加功能,精是产品初期的立足点。记得产品的战略目标和人物角色表,产品的商业目的是什么,满足哪些人哪些需求,这在团队迷茫时会有帮助。
当团队中有人有想法时倾听比反驳更重要,可以说服,不能说服就用数据说话,否则会伤害团队建设和团队文化。团队中不同的人有不用的特色,在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每个人主导的部分不一样,一定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
有一个小疑问放在这,每个团队是否都应该有一个领导者?如果分工明确是不是就不需要领导者这个角色?
总之,《人人都是产品》确实给了我很多帮助,但是人人都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不一定是职业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绝不是说这样估计不错,可以改改而已,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主导者其决定着公司的兴衰成败,需要学习和具备的能力素质也都是极高,产品狗的路还有一段需要修行,与各位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