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到底什么是小说,小说到底是什么?总是在脑海中出现“小说”这个词,生活仿佛就是一本活的小说,只是写下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小说即是生活,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窗口。
小说必须要有人物,要有时代特征,要有冲突和矛盾,要有看不见的东西,却能义无反顾的跃然纸上。
一部好的小说,一定要有人物内心和外在的细腻描写,有人物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链接,也要有很多人为的控制注入,因为小说必定是表达作者的意向。写小说,谈何容易,读小说本来就是个累人的活,何况去写它呢?
在我看来,好的小说,读完必定流泪,情感释放很有必要,必然引起读者内心的波澜。人们在茫茫人海之中,寻找那个自以为正确的航船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填埋一个深深的洞穴。那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和消亡。
一个好的小说家,必定是一个预言家,也一定是一个对未来看得比较有特定清晰度的人。小说,从人物活动开始,到人物角色、身份、名利的叙述中,找到每部小说的归宿。一部小说,其实就是文字里的历史和现实,亦或是巨大的,也可能是市井生活的重现。
个人比较喜欢看,情感类、现实主义的小说。这些小说,读起来轻松却又不免忧心忡忡,人物的感情世界,心理描写被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仿佛就直接进入到小说里,和他们一起扮演小说所赋予的角色和走势。
中国近代小说大多都以赞颂和批判的手法,描写这个时代的优缺点。但仿佛小说没有改变人们的天性,生活依旧如有些小说一样,惊人的相似。仿佛觉得这也许就是文学的悲哀吧!文学改变不了生活,但至少能影响一些生活的体悟。
写小说,到底是为什么?虽然我没有写过,但我知道它是内心的一种最单纯的需要。正因为了解了事物的真相或是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后,更加想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类型的小说。用小说表达观点,表达自己,我想这正是写小说的初衷吧。
小说,没有贵贱之分,但真正意义上小说,可以流传多年。无论是西方社会的小说,还是中国自己的小说。依在揭示人生的不完美,社会的丑陋与美好,以及到最后慢慢的醒目。其实最近一两年,最打动我的小说有《追风筝的人》、《活着》等,人性刻画深度版,救赎类小说。小说本身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演变过程,跟随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转动。的确,生活离不开国家意志,这就是时代的烙印。每个时代,也许都会出现精品。阅读的过程,是相当痛苦和劳累的,但读完后,是欣慰的,是流泪的。这其实就达到了写作本身的目的。但这些作者也许已经在这难熬的过程中,已经享受到过程的美好,这些都是我的猜想和判断。
阅读的时代,其实还没有真正来临,也似乎不会真正来临。也只有真正深入进去的人,才会体会阅读带来的价值。小说,必然反应现实,揭露现实、妥协现实。但这个妥协的功力,却大相径庭。凡大家,最后的转折必然是惊人一笔,可以苍生俱颜、也可以百感焦虑,也可以是热泪盈眶。
转折,正是小说家的魅力所在。如果没有这些转折,就如同起床、吃饭、工作、喝酒、娱乐、情感、睡觉,在复一日。也许他们是另类,因为大多数人都应该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式。而那些另类,向读者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就更加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说本身可以说威力十足,它可以唤起人们日益苍白的心灵,也可以教会人们处理复杂矛盾时增加一个方法。用小说的故事来模仿,成为自己的故事,每一代作家,无不是从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那里,找到手艺,而经过加工,转化为今天的作品。
从《百年孤独》到《蛙》,从《双城记》到《围城》。无一不都是一种传承,超越了种族、宗教,这就是人类薪火相传的延续和抗争。有小说,人类就有了与现实的对比,而不断净化思想。小说,不只是改变人类,而是和人类一起成长的。小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来呢,没有规律,只有特点。而特点会是有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本质,其实还是描写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里的美与丑,德与坏,但最终小说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应该是生活更高一级的东西,艺术和梦想。
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