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看到好多亲戚的孩子被家长说玩手机太多,但他们老是一边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玩手机,一边又自己用着手机,然后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手机玩多了对眼睛不好。
所以见小朋友最开心的时候大概是逢年过节,因为他们根本没空理你,手上的麻将可比你重要得多,不管怎么玩都行,哪怕到了该睡觉的时候最多也就叫你两声,然后屁股就又挪到了凳子上。
自己小时候,恰恰是属于一个交汇的时间。
四五岁时,父母还会时不时带着我去动物园、主题乐园玩,虽然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有头大象给人按摩,把我吓坏了。那个时候的自己怎样都无法理解这么大个东西踩下去为什么人不会死。
大点了,就陪着我爸看《动物世界》,因此我认识了好多动物,虽然到初中我才知道狮子不是老婆,老虎不是老公,他们俩八竿子打不着。我爸老是边看边跟我说“.……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你不努力就会像鹿一样被猎豹吃掉……”那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赵忠祥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而是猎豹啃啃食鹿的样子,告诉自己千万不要被吃掉。
当同学教会我玩游戏王,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不是单纯的把纸牌拿来扇风,而是真正的按照复杂的规则地玩,我们称之为“决斗”。为了变厉害要收集各种各样的卡片,至今我都不敢让我爸妈知道我那整整一柜子几千张卡片的存在,我怕到时不是我被扔出去就是那些卡被扔出去。
直到我拥有了第一台我爸用剩下的板砖手机,我哥拥有了第一台电脑,我也就进入了电子时代。虽然那个手机最小音量比其他手机最大音量都还要大,但我依然很自豪自己是有手机的人了,对了,那个手机还可以放音乐,自带的那种,具体不记得有啥,只知道都是些关于“老公老婆”的。我和我哥共用一台电脑,阴差阳错下载了QQ飞车。
那个时候,我13岁。
玩过飞车的都知道它有个特色,就是可以结婚,玩家大都用喇叭道具广播发送信息,也不知道是从谁兴起征婚的。把自己的条件发送出去,就会有人私聊你。
我还记得我发过一条:真心找老婆,13岁,重庆优先,我出戒指。
可并没有人找过我,机智的我把性别改成了女发了同样的信息,然后我开始了自己的“初恋”。
这段姻缘直到那个男的想要来找我,我被吓得不轻,就告诉了他事情真相。这以后对于纯网络交友,我从来就抱有怀疑态度,谁知道和你聊天的是美女还是帅哥,或者一个80岁的老大爷也不一定。
之后的生活也理所应当的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和父母零距离接触的次数越来越少,我和你们一样不敢在父母面前玩手机,每次这样做,我爸不会瞪着眼骂我,而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我给你讲个故事,有一家人过年回家看老人,结果一坐下聊天孩子就玩手机,爷爷奶奶特别生气,就说现在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玩手机,一点也不重亲情……”
迅速get到点的我就会乖乖放下手机。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会觉得,网络、电子产品对我们的影响真的很大,人与人之间好像也是像一些专家说的变得没有感情,愈发的冷漠。背靠背的我们各自用手机聊着天。
亲戚的孩子对手机、电脑就很依赖,他父母的要求很直白,只要不耽误学习就行,他也做到了。不过只要不学习,他就一定是在玩手机,走亲戚第一件事就是问有没有电脑,吃饭时也会开着手机看视频,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玩手机。他的父母也就象征性的说两句叫他不要玩了,但并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阻止他。
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这孩子完了”的心态去看他,甚至有点想多管闲事的教育他,后来发现真正有问题的其实是父母。他们也不陪孩子,要么自己也玩手机要么就和别人聊天要么打牌,孩子能干嘛,不就只有玩手机咯。如果是是亲情的缺失倒不如说是父母的失职。
换个想法,假如是我们一开始就走错路了呢?
我们老把孩子长大交流变少怪罪到电子网络上,其实它们只不过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出现在了我们生活里,在以后它会一直并长期存在着,我们无法对抗这种进步,那为什么不与其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的批判它怪罪它剥夺了人们的感情。
多少年以后,又会有更多的新东西出现在我们面前,总不见得又开始一件一件的责怪,专家又发表文章“火箭的普遍使用是否让家庭关系更加紧张”。有那个闲心去干这事,为什么不拉着自己的父母拽着自己的小孩出去走走?
情感不是空气,你不去收集它,它是不会无缘无故出现在你身边的。
网友评论